中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专心上课

作者:佚名 字数:3794 阅读:120 更新时间:2016/06/09

中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自己在校的学习获得好成绩。
  
  一、上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中学阶段是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它对一个人毕生事业关系重大,中学时代大部分光阴是在课堂内渡过的,学生上课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习质量。
  
  获得知识,发展智能主要靠上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教师用较短的时间,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十几年的时间,就把人类几千年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继承下来,老师讲解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科学家毕生研究的成果。教师传授的是“活”的知识,注意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如果学生上课时能和老师密切配合,一般地说,是可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智能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专心上课必须做到四个认真
  
  (一)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主要是通过预习来进行,在预习过程中,要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内在联系,排除有关知识障碍,使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这样,听新课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能较快地使知识迁移为能力。
  
  2、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就是把课本、笔记本、练习本等和学习用具在上课前准备好。每个学生应该在晚上学习结束时把文具盒和书包准备好,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和次序,这样随用随拿,得心应手。
  
  3、做好生理上的准备
  
  要有理想的听课效果,必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是因为上课就是靠大脑来思考问题的,它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上课效果。因此要注意①早睡早起,不开“夜车”;②中午不做剧烈运动,要适当午睡;③双休日、节假日活动不要太疲劳;④饥饱要均匀,饮食要合理得当,早餐不能太随便,更不能不吃。
  
  4、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即上课前调整好对所学课程和执教老师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心理准备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是提高听课质量的有力保证。①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每一门学科的重要意义,以“需要”的姿态投入学习;②理解、尊重老师,老师为了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应当感谢和配合。要正确对待老师对自己的批评和教育;③振作精神,克服消极情绪和无所谓的态度,以青少年应有朝气积极地迎接每一堂课。
  
  (二)认真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
  
  1、保持注意力的重要性
  
  我们平时讲的智力,就是指一个人认识活动的能力,它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几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可以说,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注意力的概念和分类
  
  注意力就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感知——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主动地为一定任务服务的注意。它是自觉的,并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被动地、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它不需要作出任何努力。
  
  3、注意力的品质特性
  
  ⑴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即是把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一定认识对象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的能力。
  
  ⑵转移性:指根据当前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⑶分配性: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有效地分配到两个或几个对象或动作上的能力。
  
  4、努力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
  
  ⑴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即“分心”和“开小差”,是指一个人的某些有关心理活动未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于当时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或完全离开了当时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的心理状态。
  
  ⑵上课开小差的主观原因:①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②有意注意不能及时顺利地转移,仍滞留在原地不动;③失眠、过渡疲劳(或无精打采)、饥饿;④杂七杂八的事情牵肠挂肚,心事重重,心情抑郁。
  
  ⑶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的方法:
  
  ①培养、强化有意注意在自己头脑中的地位,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端正态度;②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因为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就能持久稳定,同时在锻炼过程中,可以磨炼意志,培养耐性;③加强意志的自我磨炼,一个意志坚强,善于自制又能和困难及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比较稳定。
  
  (三)认真理解当堂所学知识
  
  1、两种学习类型
  
  “理解型”:上课积极思考并注意理解、吸收的学习类型。上课时对当堂所学的知识要有较好的理解,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好办法。
  
  “死记型”:跳过自己认识事物应当经历的艰苦的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人家得出的现成结论的学习类型。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单纯直接记忆现成结论的听课方法,是无法获得真知的。要反对任何形式的企图抄近路的简单化做法。
  
  2、什么是理解?
  
  理解是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如明确一个词的意义,弄清一个科学概念等。通常理解是指弄懂、弄透,要求知道是什么,也知道为什么,即是说,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特征。
  
  所谓规律,通常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的、必然的联系,也叫内部联系或本质联系。
  
  3、为什么要理解所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两个阶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生获取知识这个阶段的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知识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的内化过程,主要是通过理解来实现的。离开理解的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而往往只是学得一些空洞而无意义的词句,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将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理解是巩固、应用知识的前提。
  
  4、学生理解教材主要在于: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体系。
  
  知识是由概念与原理组成的体系,没有一个概念或原理不与其他概念、原理发生联系,也没有一个概念或原理不包括在一定知识体系中。
  
  在知识体系中,概念便是“知识单元”,而原理(公式、公理、定理、法则、规则、规律、定律等)则是由一个个“知识单元”所构成的必然的(或叫本质、因果的)联系。概念和原理的关系,正象一台机器中零件与部件的关系,即概念是原理的零件,原理则由概念这些零件所组成的部件。同时,这些概念和原理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按一定的关系相互联系着的,这种相互联系,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定关系的反映。
  
  5、上课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理解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事物的本质或本质特征是决定某一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用概念表示的,概念又是用词来标志的,比如:鸟、人、垂直、体积、温度、钟表、果实都是概念,都是词,它们是表示概念的词,是用词表示的概念。

[1] [2] 下一页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 下一篇:独立作业是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主要环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