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样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 天下父母谁不对子女倾注一片爱心?到头来能够让父母感到无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与愿违的却为数更多,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有些父母更是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迁就和顺从,缺乏应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小太阳”。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养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长辈、不爱惜财物、任性、骄横和依赖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把握对孩子爱的尽度呢? 1、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伤害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心理。 2、满足正当的需要,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对于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母要善于倾听,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就给予适当的满足,反之,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家庭教育)千万不要因孩子的无理哭闹而迁就顺从。 3、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认为,要时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应及时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父母两人不要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使孩子思维没有定规,无所适从。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防空洞”。 总之,爱孩子应该从教育目的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正确把握住爱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如何避免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略显滞后,缺乏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在某方面,甚至很多方面都不如别的学生,自我评价“很蠢”、“不能干”、“很笨”等,导致其在集体场合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在交往中,有些学生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学生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当领导者;面对困难挫折,常常逃避,不敢面对现实。像这些情况大多是由于家长家庭教育失误所造成的。 1、过于否定,过于严厉。有的父母总是轻率地否定孩子想试一试的举动。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行”之类的话,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思想,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自卑。 2、过分溺爱,代办一切。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过度的保护措施,认为自己孩子小,这不行,那不能干,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使其缺乏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得不到一点肯定,对任何事都没有一点信心。 3、过高期望,过高要求。当孩子稍稍懂事后,开始注意别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常常因为难以达到父母的过高要求,得不到一点赞赏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失败的挫折感,自信心也得不到发展。例如,一名学生费了很大的努力将成绩提高到80多分,回家后却听到家长的冷语:“有什么可高兴的,没看见班上有多少学生都考了90多分吗!”家长不能纵向比较,看到孩子现在的进步,反而对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会减弱他们的学习动力。 4、优缺对比,评价不适。孩子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心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而有些家长总是进行横向比较,平时喜欢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结果总也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评价自己的孩子太笨,以致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如何跟孩子说理?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将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其三,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如何才能做个好家长,教育好子女? 孩子的成长有赖于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因此,作为我们家长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1、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我们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家长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用为生活发愁就行了,至于教育孩子嘛那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应是父母的责任。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放松了对孩子教育,这也是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有极少数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这么大了自己应该知道学了,结果是整天忙于挣钱,对孩子则放任自流,根本不抓孩子的教育,完全放弃了家长应尽的天职。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曾经举办了“教子有方”十佳家长评选活动,这10位教子有方的家长所以能取得很出色的教子效果,共有特点之一便是对教育子女都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一位名叫卞丽训的母亲,当她得知孩子因视网膜先天发育异常将终生失明时,这位母亲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在她的精心教育下,儿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健全,曾被评为“第三届百名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并获得多种奖励。 2、提高自身素质,作孩子的榜样 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却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可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家长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我们都知道诚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培养不出大公无私的孩子;整天一出口就说脏话的家长则不可能培养出文明的孩子。 所以,我们说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性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例如,报纸上刊登的北京市2002年文科状元史小楠的例子。史小楠原本成绩一般,家境条件不佳,在她读初一时,母亲改变了她。那一年,史母下岗了,打算去考面点师。但要在短时间内攻克理论和技能,这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中年人来说谈何容易。然而,史母却做到了,她珍惜分秒时间,白天在摊位上揉面、拉面,晚上则抱着课本睡觉。一个星期后,史母取得了文化、技能课全市第一名,取得了面点师资格证。这使得小楠对母亲的崇拜油然而生,她暗下决心:要像妈妈那样为了理想去拼博。这位母亲就是用身教的方法为孩子作出了榜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家庭教育中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家长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自己却出来不学习、不看一本书。大家要知道家长的示范作用不到位,是不可能感染孩子的。 当然,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咱也没有什么文化,不像人家有文化的会教育孩子。但是,从有关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来看“家教成功与文化程度无关”。有人曾经对考取北大、清华的数千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发现家教是否成功与家长的文化程度并无太大关系。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些学生中,家长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为32%,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7%。这组数据有力地回击了有些学生报怨家长文化程度影响自己的成才的说法,孩子的成才在于家长良好的教育态度以及自身的努力。 3、多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提高家教水平 有人说,家长不懂得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掌握教育子女的原则与科学方法,最终肯定教育不好孩子。 如今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方法不当,以致在教育子女上效果不好,甚至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曾经轰动一时的浙江金华四中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学习重负将母亲活活砸死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是金华县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母亲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升至班级第10名。徐母喜出望外,要求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了种子。99年11月底,徐母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便狠狠地将儿子打了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徐母却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自己也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徐母提醒儿子期末考试必须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其母活活砸死。 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事后,据徐力所在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集体活动也很热心。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呢?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对子女往往期望过高。子女考试不理想,就会有一种愧对父母的感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扭曲。这些给我们做家长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家在忙于工作的同时要多拿出点时间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4、创设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父母对子女严加管教,效果却往往与愿望相反;而有的孩子很少需用家长去管教,反而却能如家长所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原来,家庭教育并不是几句话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长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家庭物质环境要依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能满足其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就行了,没必要非得整天吃好的、穿名牌、给大把的零花钱,那样反而会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讲究虚荣的坏毛病。(如今学校就有个别同学,可能是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轮到他值日了,他竟然花钱雇别的同学帮他打扫卫生;手里钱多了,就想方设法花钱去追女同学等等,这些做法在同学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家庭精神环境则是由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内容所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精神环境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例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陈设讲究,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然而,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经常吵嘴、赌气,每个成员都有处于苦闷、忧虑之中,这种家庭的精神环境就很不好。相反,有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差一些,但是家庭和睦,各成员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乐观,这个家庭的精神环境则是良好的。 相比物质环境来说,精神环境的创设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感到温馨和幸福。如果夫妻不和,家庭中经常吵吵闹闹,孩子的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安全、压抑和焦虑。在我们所接触的学生中有不少存在着心理问题,他们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则大多与他们缺少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关。例如,我校前几年有一个学生,其父母是做生意的,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但父母感情一直不好,整天吵架、打架,后来干脆发展到每人各自在外面都找了个相好的,有时甚至还领回家中,多次被孩子撞见,这个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畸形的家庭中,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产生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她一遇到烦心的事就会拿小刀划手,手上经常是伤痕累累,令人看了心寒。该生还多次流露出已看破红尘,想出家当尼姑的想法。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孩子发展成这样,做家长的是不是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其次,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种和睦民主、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做父母的必须要转变“一言堂”的专制作风,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敢于“表现”,勇于“表现”,乐于“表现”,使家庭中经常充满笑语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其实,在家庭精神环境中,家长的性格、兴趣与才能是非常重要的。经调查发现如果家长具有健全的性格,爽朗、乐观而又活泼,那么这个家庭会较多地充满笑声,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学习与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则会较多地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气息。无疑,这些将对塑造孩子的个性起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愉快、充满爱和上进心的精神环境。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是家长们时刻应当注意的。充满矛盾的甚至是破裂的家庭往往会产生紧张、冲突、恐惧的家庭空气,给孩子的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有经验的父母,都善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到家庭中来,以便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 一个家庭的心理气氛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有较强的管理、教育能力,教育方法易被子女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出了问题束手无策,不是哭天抹泪就是打骂,这样家庭气氛肯定紧张。 由此看来,家长应当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能力。家长应当培养自己健全的性格和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保持稳定的情绪,并讲究方式、方法,循循善诱,注重讲道理,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这们家庭就会始终保持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家庭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和影响。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充满亲情的关系,这也需要家长作出努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有一颗童心,即能站在儿童角度去体察童心的需要,并能怀着一颗童心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一种朋友关系,父母要争取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作为家长平时要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遇事多与孩子坐下来好好沟通沟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尊重。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就有了比较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大多会保持平和、愉快的情绪,有什么话都愿意与父母说说,而且孩子也会变得更懂道理,管教起来也会更容易,这也将有利于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样几句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反之,他就会开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闭锁;反之,他就会进取。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溺爱之中,他就学会了放纵;反之,他就会自律。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结构不健全的家庭里,他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偏差;我们也许不能再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家,但我们应该有信心让他们在不健全不完整的家庭中变得更坚强、更开朗,从而走向成熟的人生。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