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名、字、号”的由来
鲁迅先生“名、字、号”的由来
一、乳名
鲁迅先生的乳名叫“张”。据说鲁迅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周伯宜把这一喜讯报给远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周介孚。当时一位张姓的大官(可能是张之洞或张之万)正在拜访周介孚。为了讨得吉利,祖父就给鲁迅取乳名为“张”,因而家里人喊他为“阿张”。
二、本名
鲁迅先生的本名为“周樟寿”。按照家谱,鲁迅属于“寿”字辈,祖父介孚公为鲁迅取了一个和乳名同音的一个字“樟”,组合而成“樟寿”。只是按照家谱,其实应该为“寿樟”才更为合适。
三、字
鲁迅先生的字为“豫才”,这也是鲁迅的祖父为鲁迅取的,其实鲁迅原来的字为“豫山”。“豫”字是介孚公为了纪念他在江西做官的历史,因为介孚公在中举之后,第一任做官是在江西金溪县,而江西古称“豫”,又叫“豫章”,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就是指江西。“山”指鲁迅的老家绍兴,绍兴在秦始皇时是山阴县,后来才改作绍兴。由于“豫山”与绍兴话“雨伞”谐音,上私塾后,鲁迅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便哭闹着让他的祖父把“豫山”改为“豫才”。因而现在我们一般称鲁迅先生的字为“豫才”。
三、号
鲁迅先生的号为“长庚三宝弟子”,这是鲁迅的第一个和尚师傅所起的法号。鲁迅出生的时候身体羸弱,经常生病。当地有一个风俗,凡是担心养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把他舍给寺院,认和尚为干爸爸。出家了,身份就贱了,命也就硬了。不满周岁,鲁迅的父亲就把他领到长庆寺,当了一名俗家弟子。他的和尚师傅就给他取了一个法号,叫“长庚”,又名“长庚三宝弟子”。
四、常用名
鲁迅先生的常用名为“周树人”,这是鲁迅先生的一位本家长辈给起的名字。1893年,鲁迅祖母去世,祖父从北京回到老家。这年秋天,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道开始中落。1896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家境愈发艰难。但是鲁迅的母亲却非常开明,把两个儿子都送往江南水师学堂。在江南水师学堂,有一位鲁迅的本家长辈,他看不起新式学堂,不耻于让周家人上这类学校。于是在写姓名的时候,便把可以记入家谱的姓名“周樟寿”改名为“周树人”。改为“树人”后,反而与“豫才”相得益彰。在以后公派到日本留学以及后来到教育部任职时,鲁迅一直都用的“周树人”这一姓名。
五、笔名
据专家统计,鲁迅有181个笔名,“鲁迅”只是其中的一个笔名。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笔名“鲁迅”。这一笔名有多重含义。一种说法是,“鲁”取自母亲的姓氏,而古代周鲁两姓原本同宗同源,都是由周朝的国姓“姬”姓分化而来。“迅”取自鲁迅当年在日本时的一个笔名“迅行”中第一个字。另一种说法是则体现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孟子曾经说过“无父无君,为禽兽也”,鲁迅便取其母亲的姓为“鲁”,是为“无父”。而“迅”在《尔雅》中解释为“牝”,这是一种野兽,野兽自然“无君”。而“无父无君”的思想,则体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批判意识。
实在1936年鲁迅去世之前,由于各人和鲁迅的关系不同,对鲁迅有不同的称呼也自然有所不同。真正把“鲁迅”先生这一笔名统一下来是在先生逝世之后,许多不同政见的文艺人士纷纷著书立说,赞颂鲁迅先生在文化艺术界的贡献。在文章中,他们大多称“鲁迅”。而真正把“鲁迅”先生这一称呼固定下来的当为毛泽东。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他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是思想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一讲话,瞬间传遍大江南北。从此以后,鲁迅便只有“鲁迅”一个称谓了。
(资源来源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邹元宝教授《鲁迅研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