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辅导(第九十节)

作者:彭海芳 字数:3085 阅读:30 更新时间:2016/06/09

初中生学习辅导(第九十节)

第九十节:写好议论文的“联想三法”
    议论文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考作文都爱考议论文。这大概是因为议论文发挥的余地大,便于较好地看出孩子的实际水平。此外,从论点、论据、论证几个方面给分,评分标准也较易制订,然而,这一热点却又是作文教学的难点,不少刚入中学的孩子写记叙文还能够摸到点门路,可写议论文却往往是不得其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众多教育专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写议论文“联想三法”。凡是议论文的文题,都可以从联想三法入手,拓展其内容,发掘其意义,深化其中心。所谓“联想三法”,是指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区别’’联想(这里面常常有各种比照),揭示事物的制约关系的“联系”联想(这里面有各种推理),揭示事物的衍生关系的变化联想(这里面有各种展望)。对于“联想三法”,无论怎样也不能将其仅仅看成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后面,反映了事物的全面关系,更反映了事物的重要属性。正是这种属性,才引出了“联想三法”。究竟是哪些属性决定了这种方法呢?一是事物的可比属性,二是事物的可变属性——这是“联想三法’’的物质基础。
     (1)充分运用事物的可比性可比属性,是指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稳固不变的,属于它自身的特别属性。这种属性,有的可以一目了然,有的尚须进行“区别”比较,即使可以一目了然的属性,在认识的最初阶段,也须进行“区别”比较,这种可以拿来进行比较的属性,就是可比属性。这种属性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去获得。其中有求同比较,有求异比较;有正面比较,有反面比较,也有正反比较。如秦兵马俑,保存之好,工艺之高,历史之久远,完全可以和世界七大奇迹(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相提并论。这是求同比较。对比之下,秦兵马俑的历史光彩,便熠熠闪光了。随地可活的苦柳,和耐寒忍旱、顶风攀高的松柏,即为求异比较。对比之下,“水”柳“旱”柏的特点,不言自明。20世纪80年代的孔繁森,献身高原,20世纪60年代的焦裕禄,情系兰考,这是正面的比较。两相比较以后,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公而忘私的干部形象,就跃然纸上。明代太监魏忠贤的拍马和宋代副宰相丁渭的溜须,同样臭名昭著,为世人所不齿,这是反面比较。于是我们便可以从丁渭的狗肺,窥得魏忠贤的狼心!精忠报国的岳飞和残害忠良的秦桧,是正反比较。透过这种比较,我们不是可以知道为什么忠者益忠、奸者益奸的道理了吗!可见,要认识这种属性,都须借助比较“区别”这个手段,以便辨明它的含义。无数次的比较“区别”,使我们对可比属性有了明晰的认识:事物的“外延”加上它的“内涵”,就是可比属性的全部内容。其中外延是指事物的范围,内涵则是指事物的本质特性。比如说到“人”的可比属性,世界上有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这是它的外延;而可以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则是它的内涵。比较地说,外延易于把握,内涵却难以表述。不过,内涵常常受到事物前提条件(此点后边会提及)的限制和规范,所以内涵是渗透了前提条件的特定概念。知道了这一点以后,内涵的表述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了。
      (2)充分运用事物的可变属性事物的可变属性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的,可以反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特殊属性。这种属性是从可比属性透视得到的特别属性。可变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透视得到的事物的前因,即可变属性的“前提和条件”:二是透视得到的事物的后果,即可变属性的“影响和作用”。前提条件,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作用,显示着事物的动向和力量。所以,我们管这两种属性叫做可变属性。就前提条件说,有客观的事物,也有主观的意愿和希望,比如“成就”的取得,总联系着周围宽松的环境和个人不挠的毅力,这其中的客观和主观,不是非常清楚的吗?就影响作用说,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仍以“成就”为例,志者面而立志,会创造出新的成就;庸者面而却步,徒增几分恐惧。就事物的前因和后果的关系看,可变属性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就是对可变属性的前提条件的刺激和推动。不过,这种影响作用,决不是简单地对前提条件的刺激和推动,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它产生强烈的刺激和推动。所以我们说,它不是从前因到后果,又从后果到前因的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崭新的提高和发展。这样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比属性和可变属性。而议论文的实质,就是要我们去发掘这些属性,去阐明这些属性。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以下的公式,议论文的构思和展开,便可成为一种并非太难的事情:论题,可比属性,外延,内涵可变属性,前提条件,主观,客观,影响作用,积极(正面),消极(反面)。
       依据这个公式,我们何愁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像《说“大”》这个标题,看似难以下笔,一旦纳入我们的公式,便汨汨滔滔,有不尽的话语。什么大价钱,大买卖;大腕,大款;大官,大权;这是“大”的外延。这诸多“大”中都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便是“名”和“利”,这是“大”的内涵。私心贪心的驱动,商品经济的影响,这是“大”的前提。为“大”不择手段,结果是“大”拿不到,反落个“小”,这是“大”的影响。“大”从“小’’来,“大”从“功”来,欲“大”必“小”,这又是“大”的前提。“大”可变“小”,“小”也可变“大”,这又是从对比的角度谈“大”与“小”的影响。这些内容,再辅之以典型事例,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吗?有些文章标题毕竟与简单的事物相去甚远,似乎很难将它纳入这一公式。怎么办呢?核心问题是,标题中有无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有关键词的为显性标题,无关键词的为隐性标题。论文的标题如果是显性标题,要从公式中找出论题的属性,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是隐性标题,自然就要付出更多的思考。一是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二是将隐性标题依据中心改为显性标题。比如《一山放出一山揽》,这显然是隐性标题。依据中心显性化,可变为《说“难”》。
       于是便可依据公式得出以下的内容——经验的空白,知识的缺陷,自然就是亟待解决、不能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难”;时时有“难”,处处有“难”。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初中生学习辅导(第八十九节) 下一篇:初中生学习辅导(第九十一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