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预习法辅导
阶段预习法辅导
阶段预习是针对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的学习知识的一种预习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有:了解本单元或者本学期教材的知识体系;找出本单元(学期)和上单元(前学期)之间的知识联系;找出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我们应从要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其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预习。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利用教材每一章节的目录,章节前面方框中的基本学习要求和章节后面的小节复习中的知识点、学习要求来进行预习。例如,在预习初中代数时,就可以利用教材中每小节前方框中的学习基本要求和每章后面的“小结和复习”中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进行预习。
其次,了解单元的知识结构及其脉络。为达到对单元内容的整体了解,我们必须清楚各个章节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例如,我们在预习初三化学第七章时,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本章共有五小节:第一小节主要讲述溶液的概念;第二小节主要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第三小节主要讲述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第四小节主要讨论过滤和结晶;第五小节主要讲述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阅读教材了,并由此知道本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
最后,我们要对教材进行通读、细读。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达到对知识的整体了解,了解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抓住重点,不至于顾此失彼,盲目学习。之后,我们要整理相关知识,做好小结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思想,使知识更系统化,体系化,从而进一步把握知识的主要脉搏。
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预习时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灵活安排预习的时间,要从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选择预习的类型。预习时间的安排,要服从于自己的整个学习计划。在校学生每天的课程多达7、8节课,加上必须参加的校内外活动,空余时间非常有限。而每天的课程大多是新课,如果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详细周密的预习工作,时间上就不允许了。
因此,我们要根据各自每天的空余时间来决定预习的科目。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科要优先考虑,花比较多的时间做好预习工作,对自己能很好掌握的课程预习时就可以轻轻带过。另外同样的课程,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平时预习要注意补缺,巩固旧知识;对基础扎实,有研究能力的学生,预习工作就可以变成深入的自学性学习。在时间相对比较紧张时,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比较充裕,预习可以充分点,并且多搞一些阶段性预习。
第二,针对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比如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知识的特点多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而语文、外语、历史等课程,就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不同的知识特点体现在学习方法上,也就不一样,预习也是如此。例如,英语预习要特别注意词汇,通过看音标学习单词,并学会独立拼读;对于一些难记的单词,可以通过同根词、前缀、后缀、同义词、反义词等方法进行记忆。而像物理这样的课程,逻辑性较强,最好采用较为精细的方式进行预习。同时,同一学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学科,我们不能盲目滥用预习方法,而应该科学地进行预习。另外,对自己觉得较差的一科或者几科,要加强预习,多用时间。
第三,作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持之以恒。预习的效果是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旦你持续两个月保持这种习惯后,你的学习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毕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能单单靠预习来解决,否则本书其他部分就可以省略了。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也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有些同学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发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种习惯。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切勿搞形式主义的预习。有些同学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劝告,或者看了本书后,决定要坚持预习,但是他们在预习时并不用心,走的是形式主义的道路。这是达不到预习的效果的,反而会浪费原本就相对稀少的时间。所以,预习的质量是预习的重要目的。而且,我们发现预习的质量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预习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持之以恒。一个原先不习惯于预习的人,刚刚开始预习时,预习质量肯定不会太好。不过随着时间的过去和对预习方法的掌握,他的预习质量也会不断地提高。
第五,根据教师的授课特点进行预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课风格: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基本依据教材,把整个教材作一个全面的讲解;有些老师则喜欢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讲解,之后就补充一些课外的内容以增加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度,而对一般性的、简单的内容则一带而过。对于第一种类型的老师,学生在预习时应该重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第二类老师,学生在预习时则需要扫清新课中的简单问题,并将之升华。
第六,预习时要充分利用好阅读参考书,但是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参考书。有些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参阅更多的课外书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可以通过课外书籍了解老舍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有些同学喜欢使用课本的教师参考书,因为教师参考书中有文章课后题目的解答。他们就可以非常简单地解答教材中所有的问题。对于这些参考书,我们认为不应该在预习时使用。如果非用不可,建议在复习的时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