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加德罗与分子假说

作者:佚名 字数:3721 阅读:161 更新时间:2016/06/09

阿伏加德罗与分子假说

阿伏加德罗与分子假说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在现在是众所周知,不过,这一理论的提出、并被人们接受,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9世纪初期,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他的皇皇巨著《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中,阐述了他的原子论,其中的要点主要有三方面:①元素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能再分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都不能再分。②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其质量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和性质都不相同。原子的质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③不同的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是复杂原子,其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各原子的质量之和。
  
  尽管无法亲眼看到原子,很多信奉眼见为实的科学家还将信将疑,但原子论的确能完美地解释当时的许多科学事实——比方说质量守恒定律、倍比定律等——所以很快就被主流的科学所接受。只是,道尔顿的原子论刚火热了没多久,就有人来“砸场子”了。此公就是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
  
  盖·吕萨克一生建树众多,涉足的研究领域也很广,而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即酷爱实验,而且精于实验。他的许多研究成果,直接来源于他的精确的实验。1809年,在对大量气体反应进行测定的基础上,盖·吕萨克在他的那篇著名论文《论气体物质彼此化合》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规律:当气体互相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当然,需要在同温同压下)。
  
  大量的气体化合反应(其实不仅仅是化合反应)都支持这一规律。比方说,氢气与氧气化合成水蒸气时,其体积比为2∶1∶2;氢气和氯气化合成氯化氢气体时,其体积比为1∶1∶2;氮气与氢气化合成氨气时,其体积比为1∶3∶2。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写下去有骗取稿费的嫌疑了,打住。
  
  而同时,盖·吕萨克为配合原子论,提出了“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这一假设。按常理说,气体化合反应,各气体体积成简单整数比,是对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不同的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理应得到道尔顿的认可和推崇。不想,马屁拍在了马脚上,道尔顿一点也不领情,反而认为盖·吕萨克是在拆他的台。
  
  下面就以氢气与氧气化合成水蒸气这一反应为例。2体积氢气与1体积氧气化合生成2体积水蒸气,可以推论得到2个氢原子与1体积氧原子反应得到2个水蒸气原子(道尔顿称其为复杂原子)。

1.JPG
  
  很明显,如果反应是照左图所示进行的话,那么每一个水蒸气原子,必然是由一个氢原子和半个氧原子组成的!半个氧原子,开玩笑,“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可是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把原子劈开,你好大的胆子!”(此处为杜撰的道尔顿的心理描写)而事实上,根据盖·吕萨克的实验,不仅要一分为二,有些反应中原子甚至要一分为三……谅道尔顿脾气再好,也无法接受这一切。况且他的脾气并不咋地。
  
  分歧之下,盖·吕萨克自然坚持己见。有点恼羞成怒的道尔顿指责盖·吕萨克的实验可能做得不准确,导致实验数据有误。这玩笑开得有些大了,说盖·吕萨克做实验不严谨,就类似于说关云长武功差、博尔特跑得慢、爱因斯坦不聪明、比尔盖茨穷光蛋一般。
  
  为了调和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阿伏加德罗“粉墨登场”,抛出了他潜心研究得出的理论——分子假说。
  
  阿伏加德罗认为:第一,气体并非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气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气体单质大多数是双原子分子,如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当然也有例外)。气体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分子。第二,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后来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这样一来,氢气与氧气化合成水蒸气的反应中的死结就迎刃而解。即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水蒸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如下图所示:

2.JPG
  
  这样即没有让原子莫名其妙地分裂,氧原子的一半,永远还是另一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同时也能完美地吻合盖·吕萨克的实验结果。不料,这个论断虽然帮得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却得不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因为分子这玩意儿,以当时的认知,是不可能存在的。当时正是贝采利乌斯的“电化二元论”盛行之时。“电化二元论”认为:每个原子都带有正负两种电荷,例如氧原子有极强的负电性,金属原子(如钾原子)有极强的正电性。化学反应,其实是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电化二元论的核心内容还有很多,此处不展开)两个同样带负电性的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分子,是难以想象的。电化二元论能比较完美地解释电解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过程,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风靡一时。但电化二元论也有其局限性,在同种原子能否构成分子这个问题上,电化二元论纯属“误导”。(直至20世纪初期,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创立了共价键理论,揭示了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的方式,才比较好地解释了气体单质分子是如何构成的)
  
  科学往往是这样。某些事实超出当时科学家们的认知范畴,就会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只有经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认知不断进步,才会逐渐闪烁出其光芒。又如,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带正电荷的质子集中于原子中心极其小的体积内(原子核内)。不过,那些带正电的质子被束缚在空间极其狭小的原子核内,按当时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来看,一定是不稳定的。但原子并没有因此而时不时地“自爆”,相反,大多数原子都寿命极长。或许,人的一生对于原子而言,只是打个哈欠而已。
  
  言归正传。真理有时候会被埋没很长时间,但终究会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大放异彩。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假说没人在意,但科学界的矛盾却日益加剧。因为对于气体物质构成的错误认识,使得原子量的测定的数值、物质的表示方式极其混乱,每个人都自成一套体系,并不买其他人的账。
  
  真相就要大白于天下了。在1860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散发了一本由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写的名叫《化学哲学教程提要》的册子。这本册子就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假与盖·吕萨克的气体化合定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据理力争说明了分子假说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而更多实验事实(如有机取代反应)证明了电化二元论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原来横亘在分子学说面前的大山被搬开;同时,康尼扎罗还根据分子假说测定了不少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合理的方法,并确立了书写化学式的原则。《化学哲学教程提要》厘清了当时存在的一系列模糊和错误的认识,顿时使许多问题豁然开朗。自此,分子假说成为了分子学说,人们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也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怀疑分子的存在,布朗运动为你揭示了分子的热情与活力,而借助于STM,更是能够一睹分子的风采。但我们仍应看到,分子假说的建立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其最终的胜利,亦是来之不易。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化学元素名称趣谈 下一篇:摩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