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75
清代帝王75
其二
宣统元年,杨锐之子诣都察院上书,敬缴德宗朱谕。既奏上,监国询庆亲王奕云何。奕言不当宣布以伤孝钦后地下之心,乃仅付史馆敬藏而已。亦不敢恤杨锐也。是诏当时多录存者,荣县赵尧生熙、汾阳王书衡式通先后录以见示。足见德宗绝无废太后之心。特当时造谣以重变法诸臣之罪耳。诏盖戊戌七月二十八日所赐也。
诏曰: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早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同日赐康有为诏云: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此诏由杨锐带出。又八月初二日,赐康有为诏云: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不可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特谕。此诏由林旭带出,即康有为之所谓衣带诏也。
《宾退随笔》
门定鳌为德宗请脉
自经光绪戊戌八月之政变,而孝钦后欲再垂帘,乃谓德宗有疾,征医于各省。汉军医士门定鳌者,字桂珊,广州驻防,为广州将军所保荐。既入宫,请脉,所书脉案,征引《内经》、《素问》及各家学说甚详。然其时颇有疑孝钦有废立意者,驻华各使亦微闻之,或就定鳌私询焉。定鳌濡笔于砚,书“无病”二字以示之。未几,各使照会总署,以入觐为请,并荐西医,孝钦辞之。又未几,而宣布德宗疾瘳之诏下,然定鳌已于数日前佯称为狐所祟,策款段出国门矣。
《清稗类钞•艺术类》
光绪帝之几废
载?<之立也,实以慈禧独断,其母福晋,慈禧女弟,至相得,继颇疑之,福晋常引为憾事。载?<既长,奕时诫之,谓一家百口,皆老佛爷之赐,(宫中称慈禧为老佛爷,沿蒙古俗也。)载?<憨直如故。上书房总师傅翁同騄,亦频以民间疾苦外交之事,诱勉载?<。载?<尝言我不能为亡国之君,语侵慈禧,而废立之说兴焉。时坤宫与载?<弗睦,频以谗言达慈禧,故事机益迫。甲午清兵溃,军舰被掳。吴大澄、魏光焘督师关外,刘坤一督师关内。李鸿章议约多丧失,几定约焉。翰林学士文廷式习闻宫中诸事,知内忧外患交乘,国将覆,往见坤一,请力争约款。坤一未会意,谓弱国无权利可言。廷式请屏左右,以废立之说相告。且谓宫中蓄谋久,荣禄以疆臣督兵将不应恫之,慈禧有所作,每询疆臣等意思如何,是宫中滋忌者疆臣。疆臣资高负宿望者今唯公。某知争约必不成,俾内廷因争约,知废立之难行,则曲突度秦之效见焉。坤一嘱廷式代起草。而废立之谋因止。次年又有立溥鯭为大阿哥之事。先是将废立事询荣禄,荣禄谓须探外人暨疆臣意见。乃命李鸿章探外使,而法使首弗允(时外报屡腾废立之说即指此)。电询刘坤一,覆称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扶危定倾,责任公等。而废立之事遂不成(是时华侨及沪商经莲珊、陈梦坡悉有电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