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63

作者:叶春声 字数:1052 阅读:7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63

二、鞋帽
  1.木屐
  木屐,其实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介子推不肯出仕,晋文公便使用焚山燎木之法强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着木屐优点很多,很快便流传到南方。到了晋朝,木屐之风已经很兴盛了。
  木屐的好处,《潮阳县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履,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修,简称“周志”,因印行于甲申年,也称“甲申志”。清光绪十年刻本,广东博物馆藏。木屐流行到潮汕,估计是由晋朝东迁的移民通过江浙入闽,再传入潮汕的。《晋书·王导传》:“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在这大批移民中,有不少人辗转到了潮州,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服饰习俗。
  潮汕木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并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高脚屐”适合在家穿,“低脚屐”适合出门穿;“棕屐”、“帆布屐”、“橡皮屐”以屐皮原料而名,还有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
  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多为沐浴乘凉时散足穿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潮州自唐代至清代的1000多年间,所产油漆抱木屐很著名。抱木附水,香而柔韧,用它制成的屐,称抱香屐,轻薄而软。也可用黄桑、苦楝制屐,质地坚韧。现代多用苦楝和橄榄木制屐。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62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6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