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70

作者:叶春声 字数:990 阅读:8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70

潮汕已婚妇女的发髻高而突出,古称“椎髻”。古书说南越王尉佗“椎髻箕踞”会见陆贾,可见这种发型是百越遗风。《永乐大典》转引潮州最古的志书《三阳志》说:“潮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髻之遗风。”(明)《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风俗形胜》。这说明在宋元时期,潮汕妇女的发型是以高髻为主的。潮汕的先民,崇尚椎髻的应该是畲族了。顾炎武说潮州山畲分为平鬃和崎鬃二种,指的就是低髻或高髻两种发式。至今潮语仍将“髻”称为“鬃”,将“梳发髻”称为“打鬃”。鬃还分八字鬃、大后斗、企鬃、盘鬃(龟鬃)、牛角鬃、辫鬃、梭仔鬃、吊桶鬃等多种形式。直到晚清民国,潮汕妇女仍以高髻椎结为特色,如《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唯其髻发,则殊可怪。如惠来则多将发于脑后结束成小刀形,而旋其末于顶,贯于一红染之竹筒;筒长二寸许,圆径大小如银元,发突出筒外寸许,乃结以经绳,横以约长五寸之针,循下牢插,四围点缀以珠,借壮观瞻,行时动摇不定,如鹭鸶之踣伏颅上,诚奇观也。”
  大后斗。清代有钱人家的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喜欢打“大后斗”。所谓“大后斗”,就是头上正中至脑后有一面像船帆一样的半圆形发式,要用很多小竹针把它夹住,并用很多比小指尖还小的竹圈套紧,保持其不斜不倒;存下的发尾在后面梳起,叫“后斗尾”。两边的发要梳成像两朵半髻。每天天将亮就要起来梳妆,至少要个把钟头才能完成,然后用芦荟的黏液作为黏发剂。这种发型配上大衫裙及手镯、脚环,以及缠足的三寸金莲,就是清代较有古风人家中妇女的典型服饰了。潮剧《龙井渡头》中的余美娘,就是这么打扮的。
  龟鬃。这是20世纪40年代前潮汕成年妇女的一种流行发型。其法是散辫后打成圆髻,用一个雕刻有吉祥图案的椰子壳(高贵者用玳瑁)将圆髻套住,用银针串紧便成。因椰子壳如龟壳,故称龟鬃。今城乡仍有中老年妇女打龟鬃,鬃壳多为塑料制品代替。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69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71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