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122
潮汕民俗大典122
樟林古港旧照
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北缘,古时滨海,是韩江北溪出海口的一个小渔村,明代后期建寨,清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乾隆嘉庆间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港口。自晚清起,樟林逐步变成内陆农村,但至今仍是一个著名侨乡。
现存的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为方形,中间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间绕庭院建成一围,门户朝着院子开。夯土墙壁,向外的后墙较厚,窗小而高。房顶的坡面,朝外一面,较陡而短,朝里一面,则平缓而长。整座民居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相通,大门关闭,即与外界隔绝。从起居的舒适和方便考虑,这种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缺陷,但它却有显而易见的防御功能。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经常受到山贼海寇侵袭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商贸经济的繁荣,樟林的民居面貌大变。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使得樟林人有资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一时期,樟林兴建了许多高大宽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民居。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樟林出现了一些以“街”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为中心,两旁盖建店铺栈房,多数兼作居宅之用。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些建筑平面一般为狭长形,面窄而进深,布局采用潮汕“竹竿厝”传统建筑形式,并改造成二层楼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间。临街下层门面多用作(铺面)商店,后面是起居室和厨房,中间或留小天井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上层做栈房囤积货物。在沿河而建的新兴街,很多民居临河的后门,用条石修砌私家码头,当地人叫它做“踏步头”。厨房就设在后门,妇女们利用码头淘米、洗菜、洗衣服。店里货物,也通过小码头进出。一个小小的私用码头,给主人的日常生活和商贸带来了许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