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138

作者:叶春声 字数:1149 阅读:14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138

旧时,潮汕人外出多步行,有钱的人家才坐轿。比较常见的是竹轿,两根大竹杠把轿椅一夹,用布条一系紧,即可抬走;花轿专供新娘出嫁时乘坐。自行车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普及到每家每户;汽车的出现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远载旅客的汽车是用烧木炭的蒸汽动力车,有人称之为“啰哩”。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燃油的汽车。潮汕河道密布,旧时乡村居民出行多乘渡船,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量桥梁建造之后,渡船已经很少见到。
  交通工具的演变大大改善了潮汕人的出行方式。潮汕人敢闯敢拼,临出行一般都要祭祀一番,以祈求保佑自己出行顺利,这里面就有祭车、祭船等习俗。
  一、交通工具
  1.轿子
  早年潮汕没有汽车的时候,民间也少有牛车、马车,老百姓出门绝大多数要靠步行,有钱人或女子出嫁时则有机会坐轿子。潮汕地区的轿子,分为平轿与山轿两种。顾名思义,在平原地区来往的轿子为平轿,来往山路的轿子则称为山轿。平轿一般一人坐两人抬,前面是一道垂帘的门,另外三面是带窗的轿壁,轿顶与凉亭一样四面斜出,轿身大多为绿色。潮汕有一条描述平轿形象的谜语:“站时四只脚,行时八只脚,乌龟剥壳六只脚。”乌龟剥壳指的是轿子停下时,轿中人从里面下来的时候。山轿则是一只大竹椅,和一般竹椅一样有靠背和挂臂。竹椅旁边穿着两条轿竿,同样也是一个人坐,两个人抬。上面没有轿顶,坐者需要戴帽或自行撑伞。当时的轿夫都是穷苦人,抬轿也不算是一种全职工作,一般的抬轿人都兼干屠夫和抬棺材、埋死婴等几种下贱工种。新中国成立后,抬轿这一行业在潮汕逐渐消失了。
  2.啰哩
  “啰哩”其实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来自英语“lorry”一词,原义指的是卡车、货车,潮汕话从东南亚华侨那里转借该词用以指汽车的统称。抗日战争之前,潮汕的公路还很少,最早的是30年代初期建起的从潮安城至汕头的护堤公路。当时老百姓都时髦地称汽车为“啰哩”,乘汽车称为“搭啰哩”。汽车的使用是科技的一大进步,给广大老百姓的人货运输提供了方便。抗战胜利后,潮汕地区公路才逐渐增多,汽车运输也逐渐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啰哩”一词也就慢慢淡出江湖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137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139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