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17
怅望山河17
第三章大师缺失的时代
唐山大地震:宏观判断的游移
非常时期的“临震预报”
解读龙门山大断裂
汶川:大震的填空性和前兆
012宏观判断上的犹豫与游移
关于唐山,其实视线一直没有离开,预感早已降临,险象已隐约浮现。
那几年,焦躁与忧虑纠结着人心。--那时,还没有趁时潮不断登场的专家,而风头一过又纷纷散去。
在同一个国务院文件,即国发【1974】59号文件中,对“华北北部”有清晰的表述:“还有一些同志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并考虑到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四五百公里深源地震对华北的影响,认为华北已经积累了7至8级地震的能量,加之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去年又出现建国以来少有的暖冬、冷春,干湿失调气象异常,提出华北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虽然会议对北方一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分析不尽准确,但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7级以上的地震突然袭击,切实加强几个危险区的工作。”
没有空话套话,直入问题关键。强调地震作为一个综合学科,而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出发,文件的起草者视野开阔,既有宏观的把握,又吸纳了地质构造、气象等诸学科分析研究成果。按照中央的部署,地震专业队伍已经在华北北部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唐山、开滦地区是重点之一。
一个大败局的酿成,功败垂成,总有判断与决策上的失误,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这样有“重兵防守”的地方。
每一个地震中期预测与预防建议的提出,往往都有反对意见,更不用说临震分析预报了。会议上,人头济济,时间拖得很长。有科学认识上的不同,有判断上的差异,但往往缺少力排众议,一言九鼎的决断。这就是李四光说的兵家大忌,“议论纷纷,兵已渡河”。--那时还很少有抄捷径、专打横炮的人。现在,靠打横炮、“剑走偏锋”成名的专家学者多了,这就是所谓学术中经常说“不”的另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提倡不断科学创新的今天,令人不解的是,怎么另类能够成就一个个著名专家?不作为不担风险不负责任能成为主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