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74
怅望山河74
会议由谭震林主持,刚刚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江华和安徽、江苏省领导参加。此外,还有金华、徽州、芜湖、盐城、淮阴地委和淳安、建德、遂安等地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大概在这次会议上介绍过三个方案。新任浙江省委书记江华表态,谭震林拍板定下了高坝方案,并决定移民25万人。此时离毛泽东游绍兴东湖与江华关于新安江的谈话时间仅有两个月,离有关部门上报三个方案的报告只有十来天。
--童禅福说:“1954年5月24日上午10时,是新安江人值得永远记住的时刻。这一刻决定了23万新安江人必须告别故土、迁移他乡的命运。”
现在经常用“倒逼机制”,其实,这种做法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就是领导先拍板、定性,确定开工时间,然后再拿方案,开始实施。--这就是后来普遍推广的“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
最初,新安江的勘探人员只有5人,而且缺乏大型电站的勘探经验。确定高坝的一级开发方案后,才开始编写新安江流域规划和技术经济报告,进行一级开发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论证,并且提出了水电站的坝址和工程规划选择的建议方案。《新安江技术经济调查报告》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1955年11月2日上午在建德铜官地质队会议室进行了坝址认证会。(童禅福:《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我实在不明白,既然此前未对一级开发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作“比较充分的论证”,为什么先匆匆确定了一级开发的高坝方案?这时对别无选择的方案进行论证,还有什么意义?
差不多一年后,即1956年10月7日,国家建委下达了《对新安江技术经济报告的审核意见》。
此时,数千新安江电站的施工队伍早已进入工地,建设已全面铺开了。就在这年10月,铜官峡谷中响起了巨大的爆破声。1957年初,国家建委向李富春副总理呈报了《新安江水电站审查报告》,提出新安江水电站发的电“每年可节省标准煤96.5万吨,1957年底开始浇灌大坝,1960年底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并有两台机组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