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75
怅望山河75
据新安江电站1973年的工作总结报告:“水电站投产以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3年来,向华东电网输送了179亿7千万度电力,有力促进了华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代替火力,为国家节约了772万7千吨煤。……按国家规定的每度电产值六分五厘计算,总产值已达11.68亿元,扣去运行成本,为国家积累资金10.9亿元。”(童禅福:《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
如果是在几十年前,还可以理解为是认识上的欠缺与无知的话,今天,这种思维模式和计算公式模式还一直在沿用,那就使人感到不解了。
新安江电站投站以来,长期没有达到原设计的要求。由是可知,13年间每年水力发电仅相当于一个年产60万吨的小煤矿的煤炭产量--在此种情况下,仍认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那就完全置民生、移民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种行业营利的计算公式,肯定不符合科学,更遑论科学的发展观了。
对历史的判断需要深刻的洞察力。
空气、土地、水、能源,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空气和水资源这里可以不论,仅是能源与土地两项,此消彼长的选择须权衡再三。年替代几十万吨原煤--今天一个小矿井、一个小煤老板都不止这个年产量。现在中国年生产与消费原煤33.5亿吨(2010年),新安江电站供淳安盆地原住民的一次性能源消耗都远远不够。--而代价是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入了水底,究竟是不是值得?为什么把一座装机不过60万千瓦的水电站,与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家行动”捆绑在一起?而无情地剥夺几十万居民的土地和基本权益?
半个世纪前就有30余万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今天若加上移民的后代,应有百万人之多!工程、拆迁、移民,毁家别土,都以“国家行动”的名义--真的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科学飞速发展着,认识没有止境。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历史的局限、知识的边界,即使伟大的领袖,名声显赫的政治人物也概莫能外。在共和国初创的年代,在战场上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创下辉煌战例的将军,转到经济建设“战场上”,往往仍习惯“人民战争”,千军万马搞大项目。工地上红旗飘扬,人山人海,机器轰鸣--这自然有成功,也有不那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