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134
怅望山河13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明了这座砖木结构楼阁的价值。
岳阳楼一二层都悬挂着清代张载书写、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文与字俱佳,有一种震撼的力量。
一级一级走上去,最高一层的正中挂着毛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
毛主席是当代大书法家。他的作品,特别是晚年的草书,出入魏晋,更兼有唐草圣怀素的风采。
岳阳楼最高一层上悬挂毛主席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幅手书,主席生前并没有发表过。中锋用笔,字无定格,随势布白,笔势灵动、豪迈,气象浑穆,自然参差,似潮涌滩,字里行间,脉气相连,如云舒卷。我凝视许久,不禁叹服。
是杜甫的诗和晚年的境遇,是洞庭湖与岳阳楼触动了他晚潮般的思绪?
两位诗人的经历绝无共同的地方。尽管万岁的口号,依旧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响。尽管会见外宾时依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想,抄录这首诗时,毛泽东孤独的心境大抵与杜甫是相似的。有一种豪迈、激烈过后,烈士暮年的苍凉与孤独--这是伟大人物很少流露出的另一面。两个诗人的心灵在《登岳阳楼》诗句中获得了共鸣。
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自然观,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地上总有那么一些奇特的构造,那么一些结点,如同榫和卯,连接起柱石和栋梁,构筑成大厦;如同人体经络上的穴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精、气、神流转不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域民众,乃至国家民族的脉动。
--无法回避,面对这种结点,各色人等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南天,思绪浩茫。
中午,买了去君山的船票,走出岳阳楼,走下大堤。有个人守着一个高倍望远镜,花钱可以眺望湖中的小岛君山。野草侵漫,整个候船室也已经破败,空无一人。来到了渡口,苦苦等了几十分钟,被告之无船。
现在,君山已经与陆地连成一片,有公路与汽车可以上“半岛”。我忽然想到宋代戴复古的《柳梢青》:“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可如今,连洞庭湖、君山都已大变了。君山也只是因盛产银针这种茶叶为人所熟知。这使我想起,泰山可乘索道缆车,直上岱顶--古人说:“登山如读史”,如果不读史,只余下观光旅游,那还有多少意义?
现在,像岳阳楼、君山这样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精神的结点正在不断地被忽略和抹去。
江山与人俱老。再过几年,还能有多少关山晓月,长河落日。
湖水浩浩,长天漠漠,不见只帆片影,确实无渡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