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38
张爱玲传38
第二章香港离乱
港大三年,既是张爱玲一生中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一段美丽时光,也是她的人生观念完全成熟的时期。她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真实位置:她置身其中,因为在她周围总上演着永远没有结尾的混乱的剧本,她又置身其外,因为她总只是坐在戏台下品味着中国的喧哗与热闹。这种位置感深深地影响了她此后的创作与生活。
十八岁的张爱玲发觉自己虽已是在母亲、姑姑雅致、清洁的公寓里,但已无法抵挡心灵之家的散坍,她不得不作为一个成人在乱世的流转之中去寻求一个安稳、温暖的所在。
难堪的爱
这一步迈得并不轻松,迈出了父亲的家门,就意味着放弃了父亲的财产,放弃了父亲可能提供给她的平稳而不失舒适的人生道路。是否迈出这一步,事实上是她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独立抉择。
从父亲家跑出来之前,母亲曾秘密传话给她:“你仔细想想,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当时张爱玲虽然还被父亲禁锢着,渴望着自由,但这样严重的问题还是使她痛苦了许久,反复考量了很久。后来她想,在家里,尽管满眼看到的是银钱进出,但不是她的,将来也不一定轮得到她,最吃重的最后几年的求学的年龄反倒被耽搁了。“这样一想,立刻决定了。”十八岁的张爱玲就此永远告别了后母、鸦片和父亲的管制,告别了父亲的钱财与家产。
张爱玲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并不十分明确然而和旧式女子绝不相同的人生道路,最起码的一点是要去读书,像她母亲那样,拥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读书使她比母亲走得更远、更彻底。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将日益变成一个仅靠内心而生活的女人。是什么原因使然,张爱玲在刚刚逃到母亲的家时,当然没有想到,她想到的是父亲。没过多久,张爱玲就把她被虐待与软禁的经过写成了英文,投到《大美晚报》(EveningPost)发表。这是一份美国人办的报纸,编辑还替她拟了一个很耸动的标题:“Whatalife!Whatagirl’slife!”《大美晚报》是她父亲一直订阅的,看了这篇文章后他大发脾气。但明显地,女儿是准备永远地离开他了,这使他亦感到一种深深的伤感,尽管时间并不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