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45
张爱玲传45
从上海到香港的船靠近码头时,码头上一片喧闹,“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蹿上落下,在水面上厮杀得异常热闹”。这是一个色彩的和商业的都会,张爱玲淡淡地想。她的目的地是香港大学,她要的只是好好念书。她希望毕业后能够到英国去继续深造,那里有她从小就喜欢的英格兰明丽的色彩。香港码头上有人接她,一个宽厚而富于幽默的中年男子,她母亲和姑姑的朋友,同时也是她在香港的法定保护人李开第先生。李先生开车送她到了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坐落在半山腰,管理她们宿舍的都是修道院天主教僧尼。到港大不久,张爱玲慢慢熟悉了这些情况。港大的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诸国的富侨家庭,本埠和大陆的学生也大都家世阔绰,上学放学都有汽车接送。与这班阔学生相比,张爱玲已经算是穷学生了,不过她已知道母亲尽了很大的努力。在她到香港不久,母亲又离开上海去了新加坡,可能是和她男友一起去做皮货生意吧。张爱玲不太愿意过问母亲的私事,但她看得出母亲的疲惫与无奈。母亲依然尽很大努力送她到学费昂贵的港大来了,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发奋用功。应该说,她的反应并不快,她的聪慧亦不是那种捷敏型的,而且港大的那些课程亦未见得都是她喜欢或擅长的,但用她的话说,她“能够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样”功课总是考第一,并且连得了两个奖学金。有一位英国教授佛朗士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从来没给过像张爱玲那么高的分数。有一年张爱玲未得到奖学金,佛朗士竟私人给了她一笔“奖学金”:“等他走了,旁边没人,九莉才耐着性子扒开麻绳里面一大沓钞票,有封信,先看末尾签名,是安竹斯。称她密斯盛,说知道她申请过奖学金没拿到,请容许他给她一个小奖学金。明年她能保持这样的成绩,一定能拿到全部免费的奖学金。一数,有八百港币,有许多破烂的五元一元。不开支票,总也是为了怕传出去万一有人说闲话。”(《小团圆》)于此可见张爱玲的惊人勤奋。港大三年,她完全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生。但为此,她也付出了心痛的代价。这代价就是放弃了写小说的嗜好。自她从识字起,到上小学、上中学,她都有一些自发为之的作品,但港大三年,她完全放弃了创作,直到日寇攻占香港,她的学习计划被打断,她才在旧小说中又陶醉了一回。大学期间,为了学好英文,她不但中止了一向喜爱的中文创作,甚至有三年时间没有用中文写东西,给姑姑和母亲的家信,也是用英文写的。大概只有绘画没有被她完全扔掉,但那也是因为绘画不占太多时间,她可以兴情所致随便放松一下。此外,她也太甚愿意与同学们一起出去游山玩水,偶尔去一下,看人,谈天,她都感觉很不安,以为是糟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