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之周总理的故事
名人故事之周总理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喜欢文艺,尤爱话剧。早在1914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即话剧)团,并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兼演员。八年后,曹禺考入南开中学,很快也参加了学校的新剧团,开始了课余演剧活动。因此周总理经常称曹禺为“老同学”。当有人问起此事时,曹禺总是摇摇头说:“那是总理的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南开中学先后的同学,而且先后在一个剧团演过戏罢了。”
大概也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十分关心由曹禺任院长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与发展。从1951年的《龙须沟》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周总理先后41次看北京人艺的演出,一共看了32出戏,有的戏看两三遍,足见他老人家对北京人艺的重视。周总理来北京人艺看戏的感人故事有许多,这里只选择他不搞特殊、平易近人、热情亲切与演职员打成一片的几件小事讲给读者听。
(一)
北京人艺成立于1952年6月12日。剧院刚成立时,没有自己的剧场,演出大都在北京剧场(即今天位于东华门大街的中国儿童剧场)。1954年12月,曹禺院长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写出的第一步大戏《明朗的天》在这里公演了,12月31日晚上,周总理来看“老同学”写的戏。演出结束后,周总理高兴地上台与演职员一一握手,大家把总理团团围住,想听他讲话。突然,他摆摆手说:“今天是除夕,你们谁有约会谁走,挨了骂我可不负责任哪!”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接着,总理笑着对身边的曹禺说:“我看了你的戏,总得了解一些情况,这个除夕也就没白过。怎么样?大家谈谈吧?”于是大家无拘无束地和总理谈了起来。总理的调查很细致,从演职员的比例到工资问题、住房问题、企业化管理问题等等,一一作了询问,大家回答的也十分具体。座谈后,总理走出剧场,来到院子里,又对曹禺说:“你们写点东西(指报告)给我好了。导演、演员、党组织等各个方面,把你们的问题写给我嘛。10天,我等着。”总理边说边伸出五个手指前后摇了摇,表示“10天”的意思。当周总理即将上车时,他回过头来对曹禺说:“老同学,今天就算我将了你一军吧!”剧院的报告几天后自然报给了总理。
(二)
1957年5月12日,泰国艺术团来到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演出,中方主持人是北京人艺非常漂亮的女演员陈国荣(现居美国)。演出结束后,有关部门在首都剧场的三楼宴会厅设酒会招待泰国友人,并按总理的指示请来一部分人艺的演员与泰国朋友联欢。联欢会结束后,周总理送走了外宾,又回来和剧院的几位青年演员交谈起来……
“你们住在哪里?”
“剧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
“远吗?”
“不太远。我们每天上班都是走来走去,只要15分钟。”
“走吧,到你们的宿舍去看看。”
总理笑着说。听到总理这样讲,大家都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好。已经是午夜了,总理要到宿舍去看一看,怎么接待呀?再说,这么晚了,总理也该休息啦。正当大家踌躇的时候,周总理起身率先走下楼梯。
总理走到剧场门口时,专车开了过来,总理却向司机摆了摆手,转身问大家:“你们怎么走?”一个演员回答:“我们走着回去,您上车吧!”
“不,我陪你们一道走吧!”
“我们每天走惯了,也是锻炼身体。”
“我也锻炼锻炼,散散步嘛,走吧!”
就这样,夜深人静的灯市口大街上出现了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簇拥着一位慈父般的长者,有说有笑地漫步在马路上,而他们的身后远远地尾随着一辆黑色的专车。他们怕惊动晚归的行人,边走边低声地谈着,谈工作,谈演戏,谈生活……这中间还发生了一幕动人的场面。当大家正和总理交谈时,总理忽然发现一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便主动走上前去与那位清洁工握手问候:“老同志,你辛苦啦!”那位工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会在深更半夜时会走过来与他见面,望着总理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后来这个场面被一位画家画成了一幅国画。
当时,人艺宿舍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入睡,总理视察了好几间宿舍,大家的反应是相同的——着实吓了一跳!最有意思的是朦胧中的林连昆被惊醒后完全惊呆了。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实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以为是在做梦呢!”
周总理的视察持续到深夜两点,由于宿舍里大都是青年人,所以周总理谈话的内容也始终没有离开青年应如何锻炼成长的话题。
(三)
1957年9月的一天,周总理再次来到首都剧场看戏,陪同的还有邓颖超大姐。那天演的是话剧《骆驼祥子》,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北京市的三轮车工人(过去他们都是拉洋车的),周总理就坐在他们中间,一起看这出由著名导演梅阡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梅阡同时也是这个戏的导演)。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和邓大姐走向后台去看望职员。由于演出相当成功,演员们一次次地谢幕,当周总理和邓大姐走到边幕时,扮演虎妞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还在谢幕,直到掌声渐弱,大幕才关上。此刻邓大姐快步走上前来,高兴地叫到:“绣文!”舒绣文扭回身惊喜地迎了上去。这时邓大姐笑着回头指了指布景右侧的一扇门,舒绣文定睛一看,周总理“上场”了!舒绣文喜出望外,原来周总理为了给舒绣文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上台后又特意转身躲在了布景的后面,然后再突然走出来,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有着童心般的总理。
周总理十分关心对青年演员的培养问题,他在看完了《骆驼祥子》之后对该剧的编导梅阡说:“演虎妞的有没有B组演员哪?”梅阡回答:“有,叫李婉芬。”说罢,梅阡把李婉芬叫过来向总理介绍。总理握着婉芬的手对舒绣文说:“你要认真帮助她,老演员要传帮带嘛,要培养舞台上的接班人,过两天安排李婉芬演出时,我再来看。”几天后,周总理和邓大姐果然来看李婉芬扮演的虎妞了,而且还上台再次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为了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居然又挤出两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来看一场他曾经看过的演出,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呀!后来李婉芬也的确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她成了北京人艺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四)
1957年11月14日,周总理来到首都剧场看《带枪的人》。《带枪的人》这出戏是写“十月革命”的,剧中出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形象,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列宁和斯大林的形象。当时正值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前苏联那时在演出该剧时将斯大林的戏删掉了,而此时的北京人艺坚持按原剧本演,保留了斯大林的戏。演出结束后,周总理高兴地走上舞台和大家握手合影。合影时,按照惯例大家要站成一排,总理站中间,列宁和斯大林等主要人物的扮演者站在总理的身旁。但这次总理提出来:“我是他们的学生(指列宁和斯大林),怎么能和他们平站在一起呢?我提议按照全剧结尾的场面,我和红军战士站在一起听列宁同志的讲演。”于是周总理在导演欧阳山尊的陪同下走到舞台的左侧,和红军战士站在了一起,历史就定格在这一瞬间。这个动人的场景也就成为北京人艺演剧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幅照片。
1958年12月14日,周总理刚刚参加了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回到北京,立刻就打开报纸寻找哪家剧院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戏,他发现北京人艺正在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演出《烈火红心》,当晚就派人买票看戏。演出结束后,周总理随便走进了一间化妆室和大家挤在一起长谈起来。
《烈火红心》反映的是浙江长兴一群复员军人白手起家办耐火材料厂的故事。
总理说:“今天刚从武昌回来,想看个现代戏,打开报纸看到了这个戏,就想到是长兴耐火材料厂的事,马上就来了。这个戏是很好的,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是很感人的。我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就跟别人说过,希望把这个事迹排成记录性故事片。今天搬上了舞台,也是一件喜事”,“这个戏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很好地反映‘两条腿走路’的精神。按照武昌会议的精神,办一切事都要讲‘两条腿走路’,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不能把办工厂看得那么简单吆!你们应该派人下去,了解一下这个厂是怎么克服技术上的困难的,把这个戏好好加工,作为你们剧院的保留剧目。”最后总理借用戏中的一句台词:“我把这个合同就订在你们这儿了!”10天后,总理又到首都剧场看这个戏,他对剧本的修改仍不满意,并再次指出戏中存在的不尊重科学及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还有关心群众生活及民主管理的问题。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总理两次来看戏都是来工作的,是为了宣传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而来的,他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一个剧本的修改问题。
(五)
1960年3月8日晚,北京人艺正在首都剧场上演《枯木逢春》,当周总理来看戏时,序幕已过,第一幕正在演出。总理和往常一样,凡是因公务繁忙迟到时,他从不中途进场影响观众看戏,那怎么办呢?首都剧场观众席的最后面有一个“导演间”(现在已改为灯光电脑控制间),经常有导演或工作人员在那里工作或看戏,因为与观众席之间有一道隔音玻璃,所以可以谈话,或通过无线设备和内部电话与舞台各部门联系工作。总理有时来晚了,就主动地躲进“导演间”看戏。那里的桌子上还配备有望远镜,由于不能开灯,屋里很暗,总理摸索着坐下来,陪同他的同志将望远镜递给了他。不一会儿,有一个来剧院学习的外地同志也摸着进来了,他是个近视眼,看不真,心里很着急,这时他发现身旁有人拿着望远镜,便信口说:“劳驾,给我看看。”总理顺手就把望远镜递给了他。少顷,第一幕结束,场灯亮了,那位同志才发现身旁坐的是周总理!他腾地站起身来,很不好意思地说:“啊!总理,原来是您啊!”总理爽朗地笑了,拍拍那位同志的肩膀说:“没关系,我的眼睛要比你的好。”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时提议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请女同志坐在前面,我们男同志站在后面,好不好?”大家听后,一片欢腾!这张女演员坐在前面,总理和男同胞们站在后面的合影,又成了北京人艺历史上一幅珍贵的照片。合影后,当大家知道总理没有看到序幕和第一幕的前半截儿时,一致要求再给总理演一遍。总理笑着说:“那你们太累了吧?”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不累!一点儿都不累!”就这样大家精神饱满地又给总理演了开头的戏。台下只坐着一个聚精会神的观众,那就是我们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
(六)
1962年7月,周总理前后三次来北京人艺看郭沫若的新作《武则天》,其中有一次也是因为工作忙来晚了,于是总理就跑到台上,站在右侧的第一道侧幕条旁看戏,在他的身边是音响效果工作台,一开始那位专心搞效果的同志没发现总理就站在他的身旁,很快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传到他的耳边,他扭头一看,是总理!他慌忙地站起身说:“总理,您坐这儿看吧。”总理微笑着轻轻地按了按年轻人的肩,压低了声音说:“你坐,你坐,你工作嘛。”就这样,总理站在侧幕旁看完了第一幕,在幕间换景时,总理才坐到观众席继续看戏。事后大家才从剧场经理那儿得知:周总理是临时决定来看戏的,好的位置已经坐满了观众,是剧场的负责同志与第六排的几位观众协商后,才给总理调出一个座位,总理便和普通观众坐在一起认真看戏。不过我估计坐在总理身边的所有观众可能看起戏来就不专一了,他们肯定要时不时地看总理对戏的反应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地随着剧情变化。
我个人也有很多次和周总理在一个剧场看戏的经历,记得是在1963年,周总理应中央戏剧学院李伯钊院长(杨尚昆同志的夫人)的邀请赶到民族宫礼堂看“中戏”新疆民族班演出的话剧《草原上的年轻人》。我当时就坐在总理的身后,结果激动得没怎么看戏,净看总理了。
(七)
周总理来北京人艺看戏的感人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剧院的创始人之一、已故的欧阳山尊曾这样回忆说:“周总理到首都剧场看戏,都是花钱买票,不作专场演出,不设专座,也不在座位前空出几排位子,而是和普通观众一起看戏。有时因公务来迟,戏正在进行,他就在后面站着或暂时坐在后面的空座上。如果观众发现总理也来看戏,必然会热情鼓掌和过去抢着与他握手,这就容易影响剧场的秩序。有鉴于此,以后总理入场以前,我们就将场灯压暗一点,使观众不易发现他;如在夏季,他就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把扇子遮一下脸,等到观众发现时,他已坐好,戏也开始了。总理就是这样和我们配合维持剧场的良好秩序,他是一个普通的观众,又是一个模范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