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群众的情感和道德观(7)
作者:
字数:1798
更新时间:2016/07/27
第二章:群众的情感和道德观(7)
这样看来,无论爆发过怎样的历史事件,总会因为群体的以讹传讹而变得众说纷纭。当时间推移,当历史传承到需要记载下来的哪一刻时,就会早已丧失了它的本来面貌,像这样的历史被记载下来的时候,恐怕只能是一种纯粹想象的产物。
这样的历史书籍,只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做的无根据的记述,并且混杂着一些对思考结果的解释。
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结论:那些被记载进史书,业已成为史实的历史事件,也未必是有价值的产物。而那些皓首穷经的所谓智者,也远非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秉笔直书。
记录这样的虚假历史,几乎是在虚度光阴。假如没有文学作品保留下来,假如没有音乐、绘画一脉相承,假如没有那些流传千年的不朽作品,那么我们可能对过去的时代的真相一无所知。
我们不了解赫拉克利特,不清楚释迦牟尼或穆罕默德的生平,关于他们,我们不曾拥有过一句真实的记录。所有能够打动群众的,能够在群众范围内得以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只是这些伟人大众在神话中的形象。
他们的生平对于群众来说无关紧要,群体想要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打动他们心灵的伟人。
于是,关于他们的谎言被一再编造,直到和我们今日所知的形象毫无出入为止。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
历史书是那样的不可信赖,事实上,即使是这些已被记载在书上的虚假历史,也很难保证它们保持长久稳定。
我们知道,群体通常是以形象来思维的,这就使得群体的想象力超乎寻常。
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必需的,但是无边且狂妄的想象力则会越界发挥作用,它会歪曲事实的真相,甚至是已经记载在史书上的虚假历史。
这些神话虽然被清楚地记录在书中,它们本身却无稳定性可言。许多原因会促成群体的想象力造成这种改变。
比如说时间,在圣经的《旧约全书》中,耶和华标志着一个嗜血好杀的形象,而随着时光推移,在《新约全书》中出现的上帝,则演变成了一位博爱仁慈的化身。
又比如说种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种族的基本特点会决定性的影响着群体的无意识。
佛教诞生于印度,昌盛于中国,但是假如我们将印度人所尊奉的佛祖,与中国人所信奉的佛祖作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两者并无太多的共同之处,甚至相当于两种完全不同宗教的偶像。
所以说,群体的想象力会改变一切,不论这件事是真实还是虚构。
正因为这样,历史才会最大程度地背离它的本原,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面貌。
群体依靠想象和杜撰来创造英雄,这也就是说,群体也能够凭借这种本领来毁灭英雄,或是让英雄离人们而去。这种事情甚不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转变甚至只发生几年、几个月,甚至在同一天之内。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
在十九世纪的前半个五十年里,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多次。拿破仑曾经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人之一,当法国人身处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时,这位年龄尚轻的军人,成为了田园派和自由主义的慈善家,一个卑贱者的朋友。在那些幻想民主的游吟诗人眼中,拿破仑将会注定在社会底层民众的心目中永存。
然而时间仅仅过了三十年,这位步态安详的英雄又变成了一个嗜血成性的暴君,他在篡夺权力并毁灭了自由之后,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便让300万人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