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论文防伪秘籍 |
作者:冯 薇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4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英国大学向来以治学态度严谨而著称,校园里的诚信当然更是备受重视的问题。
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不可避免要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献或观点加以佐证。在英国的大学里,这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限制。每所大学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和防抄袭”的监管体系。
开课之始,每位新生会得到一本“防抄袭”指南,同时,老师会用极其严肃的态度做详细的讲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再三警告。这已经成为学期初始的一个重头惯例。
在关于剽窃的资料中,首先是要介绍本校采用哪一种参考体系,现在世界学术界主要采用两种参考体系:哈佛体系或者温哥华体系。
紧接着材料用很大篇幅详细说明应该如何做参考,格式应如何,哪些不当的引用方式会被视作剽窃,以及剽窃达到多少时会被惩戒。
那么教授是如何判定学生是否抄袭的呢?用肉眼人力?当然不是,动辄15000词的硕士论文,五花八门的参考书目甚至是电子文献,教授们即便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见得能全部了解。这时就要请出论文“打假”的“杀手锏”Turn It In了。
Turn It In是“交上来”的意思。具体说,这是一个以网站为平台的“论文防抄袭扫描系统”软件。这个软件集合了“海量得难以置信”的已出版的(英文)经典文献、学术著作、核心期刊、商业数据库等,同时涵盖了所有公众可以查到的互联网上的存档文件,以及所有已经提交到这个网站的学术论文。
我曾就读过的谢菲尔德大学明文规定:学生在提交装订好的纸质作业包括学位论文的当天(提交时间为当天中午12点以前),必须在下午4点之前登录到Turn It In网站的账户中,提交一份内容不能与纸质作业有任何差别的电子版作业。之后,学院会根据扫描结果,判定学生成绩是否真实有效。
我所在的学院,扫描结果的“相似度”不超过20%的,可以顺利通关;如超过20%,学院有关领导将会同当事学生的个人导师、论文导师等组成检查小组,“传唤”当事学生进行问话。轻则修改或重写,重则将受到学校惩戒,甚至开除学籍。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能被起诉。
在毕业论文的评分中,为了公平起见,英国的大学一般采取两校互判的方式。但是,出于保护本校学生的考虑,学校互相允许在正式把学生论文提交到对方院校之前,由本校教授自行在Turn It In系统中扫描学生论文电子版,一旦发现问题,可“关上门自家先解决”。
Turn It In系统检验出来的“相似度”,还包括引用文献时的格式等,如这方面不规范,Turn It In也将铁面无私地视其为“相似”。我在一次论文提交之前,就曾经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并以“相似度18%”被“请进”了谈话室。虽然我感到自己是被“冤枉”的,但是第一次进入“谈话室”,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还好“谈话室”的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只有我的个人导师和一个学院学术组老师在场。导师出示了一般不会公开的Turn It In扫描报告,这让我有机会一睹这个“打假高手”的真面目。
第一眼先是大吃一惊,报告居然比我的原稿厚出了一倍多。导师在一旁认真地讲解。原来出现18%的原因是:在叙述时对于参考文献的原话,没有做出彻底的转述,也就是没有把原句的意思用完全不同于原句的措辞说出来。而Turn It In学术参考体系中规定,如果无法彻底转述,就一定要加上引号。可以说,我的错误是没有用引号。
虽然心中仍有不服,但是看着18%的红色部分,还真是触目惊心。“证据确凿”,我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此“理论”这里根本行不通。唯一的一次被问话,的确是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做学问必须绝对严肃,学术的真实性是不容打一丝折扣的。
(归雁生摘自2008年9月26日
《城市快报》)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