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下的美国人生活 |
作者:梅新育 朱步冲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4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上亡—9月14日,熬过了南北战争、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73年石油危机、2001年“9·11”事件等多次生死攸关的考验,有着158年历史和“十九条命的不死猫”之名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终于倒在次贷危机的风暴之中。紧随着雷曼的倒下,华尔街巨头接二连三走到崩溃边缘,将次贷危机的波澜推向此前未曾想象的危险高度。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美国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全球金融从业人员挣钱难了
华尔街曾是天价年薪者最集中的地方。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名金融系硕士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人,进入华尔街投行的起薪也是6位数。至于工作数年的高管们,8位数的基本工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奖金、期权、年底分红都是美国普通老百姓年收入的千百倍。然而,这种局面,随着金融风暴横扫华尔街而告终,金融业人士的“好光景”一去不回。
《纽约时报》刊文讲述了对冲基金经理特福里的生活巨变。特福里今年38岁,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家对冲基金公司。仅仅在10个月前,他还志得意满地带着手下的100名员工一起去威尼斯度假,坐私人贡多拉,住五星级酒店,窗外景色是17世纪的教堂。但如今,特福里没有那么潇洒了,他每天都忙于应对焦虑的员工和客户。不过,特福里可感欣慰的是,他不是唯一的,华尔街上几乎所有对冲基金经理都和他一样焦虑。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来钱容易的日子结束了。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9月,美国对冲基金经历了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月度亏损。《华尔街日报》也报道称,自今年以来,对冲基金平均缩水17%。特福里也没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幸免。他名下管理的基金,已经从2006年的60亿美元,缩水到30亿。在牛市的时候,每个人都看上去像明星,特福里基金在2003年的回报记录是39%,2004年是17%,2005年则高达42%。现在,他必须竭尽全力说服客户不要另投他人,相信他有能力渡过难关。
一毛不拔过日子
让我们看一段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大卫·霍克曼自述—
我们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方法很简单:不花钱。在这一个月里,我和妻子露丝将控制所有的开销,除了牛奶、面包这样的基本需要之外,我们准备“一毛不拔”。
第一天,早上9点钟,我和露丝已经吃完了早餐—用糖水煮好的剩草莓和从院子里采回来的新鲜花瓣。然后,我自己动手擦了汽车。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自己擦车。我们向邻居借来今天的报纸,看完后又原样还给他们。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分钱也没花。我们为此感到十分兴奋!
我记得一个有钱人曾对我说,只有当你身无分文的时候才会感到钱的重要。第二天,当我从购物中心走出来时,开始无比赞同这句话。原先,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在书店里徘徊,买几本有趣的小读物,再顺便喝杯冰冻酸奶。然而现在,我们甚至付不起商场的计时停车费。不过我们很快便找到了替代方法—品尝商场里所有的试吃食品,从新品香肠到巧克力布丁,一个也不放过,然后心满意足回家!
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节省的生活。为了省汽油,我们开始骑自行车来代替开车。在父亲的生日宴会上,我们送的礼物是用回收缎带包装的手指画。此外,我们还会准时出现在超市的甩卖专柜前……
这样的日子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你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在美国人的文化中,跟别人讨论钱是一件丢脸的事。然而,当我们真的敞开心扉和朋友、亲戚、邻居沟通时,会发现人人都有自己的省钱小绝招。比如,使用网络电话来节省电话费,跟邻居讨要他(她)花园里多余的蔬菜和花草,去公共图书馆借想看的书和录像带,多做几份有奖励的网上调查来获得赠品和代金券……我的绝招就是,把上一周想买的东西列出来,结果发现自己上一周很冲动,现在已经不想为它们花一分钱了。
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我们比平时节省了2000美元。在实施此次“不花钱计划”之初,我以为当这禁欲般的一个月结束时,我们会立刻冲出大门去购物、逛街、看电影。然而与想象的不同,我们只是在自己家附近玩了一把扑克。
二手货呈井喷状
最近,高端奢侈品寄卖店成为时尚爱好者的新宠,鉴于美国经济衰退,哪怕是以往对时尚不惜一掷千金的铁杆顾客都在掏出信用卡付账前开始踌躇了。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带来的涨价风潮,越来越多的顾客在决心更新衣橱的同时,不让自己的银行账户大出血,尤其像马文特这样热衷购物血拼,讲求生活品质,把“欲望都市”和《纽约客》视为《圣经》的中产阶级女性来说,当衣柜与良心、荷包发生冲突时,做出取舍就更加困难。
“周围的每个人都开始感到了拮据”,纽约律师琳达·肯尼·贝登说,“既然买一辆二手车是一种理性的消费,那么为什么不买一件二手衣服呢?”确实,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奢侈品寄卖店的业务呈现井喷状态。曼哈顿上东区一位寄卖店店主,54岁的劳拉·佛罗尔说,“我们回收各种东西,伊夫圣洛朗的包,高档运动套装,或者高跟鞋。”在2008年前4个月,劳拉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0%。手头紧又喜好品牌货的消费者和想将手中过多的衣物“套现”的卖家,在时装寄卖店里各取所需,店家以原价的25%到30%回收这些因主人经济宽裕时购买下的奢侈商品,再以半价或四折售出。
纽约时装寄卖连锁店“伊娜”的所有者贝姆斯腾说,他已经将连锁店扩充到了5家,但销售额仍然在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
在网络寄卖店ebay上拥有自己网络二手服装店的瑟宾也透露说,整个4月,她的网店访问量达到了每天4000次。一名常到“伊娜”的顾客说,她常常是以350美元在这里卖掉了自己原价1600美元的手袋,然后又添加50美元换回了一双高跟鞋。5年前,琳达·肯尼·贝登毫不在意以全价买下一条不大会穿第二次的晚礼服裙,然而最近,她却从瑟宾的网店里三折买了一条香奈尔的长裙,为的是参加一次晚宴:“我就打算穿它一次,但是以前花那么多钱在这种事情上面,我想是不对的。”
(宗红摘编自《环球时报》、
《优雅》、《环球人物》等)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