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第十八

作者:陶渊明传 字数:15744 阅读:260 更新时间:2011/08/29

桃源第十八



  这是一个疲惫困顿的渔夫,茫茫然摇着橹,在溪流上航行着。他没有捕到鱼,出门时带的干粮快要吃光了。家里早就揭不开锅了,孩子们饥饿的号哭声仍在耳边回荡,他实在没脸空着舱回去。可到哪里能够捕到鱼呢?这条溪流里真的就没有鱼吗?他一网一网地撒下去,捞上来的只是水草和泥沙。

  并不是老天爷不想养活打渔人,而是世道把人逼上了绝境。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山川湖泽,早就被世家豪族霸占瓜分,渔人倘若在“他们”的江河湖泊里撒下一张网,就会被迫害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实在是没有办法,渔人们只好把小船开向深山更深处,指望在某一条罕为人知的荒僻溪流里,捕捞到能暂且挨过眼前难关的鱼儿。

  破烂潮湿的衣衫贴在身上,摇橹的双手已经软弱无力,可那一双通红肿胀的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地盯着溪水。溪水清澈晶莹,毫无渣滓。这么清甜的溪水里为什么没有鱼呢?渔夫已经在这条溪流上逆流划行了大半天,实在不甘心一无所获地回头。

  忽然看到一些花瓣随水漂流过来,有的红有的粉。花瓣那么细小,颜色那么鲜艳,是桃花。越往前行,溪水中漂浮的花瓣越来越多,好像结队而出欢迎远道而来的渔夫。再往前行,落花漂满了整条溪流,溪水完全被染红了!

  前面一定有一片桃林。渔夫这样想着顿时来了精神,要赶上前去看个究竟。果然,拐过一个弯去,桃林赫然出现在眼前。沿着溪流的两岸,一株株桃树袅袅婷婷排列开去,足足有几百步的距离。桃叶还只是嫩芽,桃花却密密麻麻地点缀着枝条,红色的像一团团火苗在燃烧,粉色的如一颗颗星星在闪烁。风儿也嫉妒它们的娇艳,将花瓣片片吹落,如蝶舞,如蜂旋,远远望去,林间是一阵红雨,溪中是一汪粉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船开进了林子里,渔夫沐浴在落花雨中,心情为之一爽。等过了这片林子,再撒他一网,说不定就有鱼了。他继续往前行驶。溪流却越来越浅,小船划动得越来越吃力。莫非是到了溪流的源头?渔夫这样想着,终于划出了那片桃林,眼前突兀出现了一座大山!

  这座山就像一扇巨大的屏风耸立在天地之间,它的阴影笼罩着那座桃林。渔夫仰头看去,山顶上有几只苍鹰在盘旋。船橹已经触到了坚硬的岩石,小船很快就要搁浅了。渔夫沿着水流的方向搜索过去,发现溪水是从一个山洞中潺潺流出的。

  他将船停泊在岸边,登上岸来,走到了洞口。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还要打渔,完全被好奇心驱使着,想去察看个究竟。山洞有一人多高,里头黑黢黢的,但弯腰低头仔细观看,仿佛有一个明亮的小白点在跳跃闪烁。这个洞一定是两头通的,否则水是怎么从洞中流出的呢?就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渔夫钻进了山洞。

  溪水刚刚没到膝盖,他趟着水往黑暗深处前行。趟水的声音被回声放大,哗啦哗啦地。渔夫看着前面的那一点光亮,坚定地朝前走。那一点光亮渐渐被放大,变成一个圆孔,又变成一个圆圈,走了几十步,终于可以看得见洞口了。

  渔夫欣喜不已,加快脚步向洞口奔去。等他爬出洞口,天地豁然开朗,好一处太平景象!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

  一道道田埂笔直方正,使整块平整开阔的田野,看上去就像纵横十九道的棋盘,而四周环抱着它的群山,似乎是弈兴正浓的棋手。在群山脚下,在桑林掩映中,一排排屋舍鱼鳞般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有些屋顶上升腾起摇曳回旋的炊烟。而无数条溪流就环绕在屋舍周围,也环绕着田野,全都汇聚到渔夫眼前的这个池塘里……

  这个池塘真大啊,如果驾船划到对岸,总得一顿饭的功夫。一道竹闸矗立在池塘和洞口之间,池塘里的水要经过竹闸过滤,然后才能流到洞中流到山外……难怪那条溪流里没有鱼了,鱼全都被阻挡在池塘里了。凭多年打渔练出来的这双眼睛,渔夫看得见水面有无数条鱼儿游动的身影,有几条鱼甚至突然跳出水面,仿佛在欢迎渔夫的到来。池塘周围白花花的芦苇丛中,一群白鹅花鸭在嬉戏觅食,隐约还看得见几只无主的小船,没有系缆绳,随风随水悠闲自在地飘荡……

  临近的山中传来樵斧砍柴的“坎坎”斧声,一些衰羸的老牛正在山梁间休憩,而健壮的小牛穿过前面的竹林,正向田野奔去。渔夫简直看傻了,他懵懵懂懂地跟着这群牛犊,走到了田野边。禾苗的清香已经沁入脾肺,真是一块块良田啊,像糕酥那样松软,像醴酪那样膏腴,哪里还需要铧犁?无数只雪白的鹭鸶从山谷间飞来,散布在稻田上,真是一幅没有边框的画屏……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几个放牛的牧童发现了渔夫,他们先不作声,悄悄跟在他后面,直到他走出竹林走到田野边,才大喊大叫起来。渔夫吃了一惊,等他回过神来,看到田野里的农夫们都向他围拢过来。大家圆睁着双眼上下打量他,脸上是惊诧狐疑的表情。渔夫也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这样看他,仿佛他是个怪物。看这些农夫们的衣着打扮,和他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穿得干净鲜亮一些。他们在小声议论着什么,大概在揣测渔夫的来历。

  “你是……从哪里来的?”终于有一个头戴斗笠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上前来跟他打招呼。

  中年人的口音怪怪的,渔夫勉强能够听得懂。他回答道:“我是从那个山洞里钻进来的,我是个打渔的,渔船还留在了洞外。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

  “不,不,不看”,中年人连忙摆手拒绝,然后回头对众人说道,“他真是从外面来的。”

  “当然是了,”有人接他的话,“我们又不认识他,他不是外面来的还是哪里来的?”

  “祖祖辈辈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外人进来过呢!你怎么进来的?”中年人歪着脑袋注视着渔夫,似乎还不相信他的存在。

  “我就是逆着溪流划船到这里的,然后只身穿过洞穴,就来到了这里。”渔夫也很奇怪,看来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已经很久了。

  “既然来了,你就是我们尊贵的客人,请吧。”

  中年人说着朝后一挥手,众人让出一条路。渔夫被他们请进了村舍里。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

  刚走近村子前面的那片桑林,就听见狺狺的犬吠声。桑树上那些采摘桑叶的蚕娘,都探出头来向人群张望。各家各户听说山外面来了个人,都跑出来观看,一时间村路两旁站满了人,那些在树丛草窠里找食吃的鸡婆,只好呼扇着翅膀“咶咶”叫着四处躲藏。

  这些人当中有鹤发苍髯的老者,也有总角垂髫的儿童,有头插野花的大姑娘,也有怀抱婴儿的小媳妇,面颊都带着红晕,嘴角都留着笑影,目光齐刷刷地落到渔夫身上。他们的气色都那么爽朗,神情都那么安详,都朝着渔夫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渔夫暗想:他们一定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终于走到一个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中年人请渔夫进去,在堂屋里坐下来,奉上一杯香茶。不一会出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虽然满头霜雪,却面红唇润,目光矍铄。他笑问道:“客官是何方人氏?为何来到此地?”

  “我是南陵乡面阳村的打渔人,是逆着溪流划船到这里来的,只想打点渔回去过生活,并没有什么歹意。”渔夫忙躬身答道。

  “面阳村?”老人摇了摇头,“没听说过。你往大里说,是哪个郡县的?”

  “武陵郡常德县呀。”
  “武陵郡?离这里多远?听祖上人说,这里叫作‘九江郡’。”

  “九江郡?”渔夫也茫然,“哪里有这个郡呀?这里也应该是武陵郡。”
  老人愣怔了半天,才说,“也许吧,毕竟过去五六百年了,地名应当是改了。现在传到多少世皇帝了?”

  渔夫也楞了好一会,才满腹狐疑地问道:“你说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当然是我们大秦的皇帝了。我们的祖宗是在二世皇帝的时候隐居到这里来的,世世代代再也没有出去过。现在总该传了好几十代皇帝吧?”

  “啊?”渔夫大吃一惊,“秦朝早就灭亡了,秦以后是汉朝,汉以后是魏朝,魏以后是现在的晋朝,我们晋朝都传了十几个皇帝了!”

  老人也惊奇不已:“大秦早就亡了?”

  “早就亡了,秦朝只有二十多年就亡了!传到三世子婴就亡了。”渔夫感慨万千。


  “真是世事难料!始皇当年还想着能传千万世呢,没想到三世而亡……”老人也很感慨,“自从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几百年都没有人出去过,外边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现在应该是天下太平了吧?”

  “哪里天下太平?只怕比那个时候还乱呢!”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夫的历史知识并不丰富,他把秦亡后五六百年间的历史事件,连蒙带编地胡乱讲了一通。村里人却听得大眼瞪小眼,以为他句句是实。直到讲起这几十年来的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渔夫才说得有板有眼,再提起自家饥寒交迫的窘况,不禁痛哭失声:

  “连山上的树木河里的鱼虾,都让豪强地主霸占了,我们打渔人哪里有活路?可官府的租税还是一年比一年加重,简直把人逼上了绝路。要是大江大河里让打渔,我也不会跑到这深山里来,也不会闯到你们村来……”

  村里人听到这里,都唏嘘不已。既同情渔夫的悲苦命运,也庆幸几百年来幸亏没有人出去过,要是招来了贪官酷吏,这个村也要被闹得鸡犬不宁了。

  老人安慰渔夫不要过分哀戚,吩咐家人为他做好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渔夫见了酒肉饭菜,像饿狼一样扑了上去,风卷残云般吃了个精光……

  村里人都很好客,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美酒佳肴来款待渔夫。这样一连过了三天,渔夫虽然贪恋这里富足康宁的生活,但想起家里的妻儿还饿着肚子等着他,说什么也要走了。

  村里人知道再也无法挽留,就让他带上这里出产的锦衣美食,把他送到洞口。已经有人网住了满满一网鱼,放在溪水里,渔夫出洞的时候可以抓住收网的绳索,把鱼儿顺着水流拖拽出去。

  真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渔夫又对这世外桃源依恋不已。他环顾这一片山水田园,无限艳羡地对老人说:“这一座人间天堂,我将永生难忘!”

 
  老人感叹道:“我们的祖先刚来的时候,这里也是一方荒芜凋敝的穷山恶水,多少代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才开垦出泽被后世的良田美池。几百年来世世代代辛勤地劳作,才换来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们并不是不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担心有人进来破坏这山清水秀的家园。”

  村里人谁都不肯出洞,就在洞口跟渔夫作别。临走时老人又叮嘱渔夫:

  “千万不能把这里的事情说出去啊!不能让官府知道我们这个村!”
  渔夫含着泪点点头,钻进了山洞。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渔夫从洞中出来,看到自己的小船还停泊在原地。他把那网鱼全倒进船舱里,又把小船拖到溪流中,摇起了双撸。

  再回头看一眼那个山洞,泪水顿时在眼眶里打转。想不到人间还有这样富足美好的家园!

  小船顺水漂流,行驶得飞快,渔夫心中悲喜交集。喜的是想着回到家中妻子儿女见到这满满一舱鱼,见到他带回的锦衣美食,一定会兴高采烈;悲的是越往前行,自己离世外桃源就越远了……

  虽然不能把这个世外桃源告诉官府,但我下次还可以再来呀……这样想着,他就留心记下溪流两边的景物,以便下次来的时候不会迷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直到傍晚时分,他才回到家中,妻子儿女见他满载而归,果然欣喜若狂。晚上全家人都吃了顿饱饭,穿上了新衣,在庭院里手舞足蹈,兴奋得根本不想睡觉。直闹腾到半夜才相继上床就寝。

  刚刚睡下忽然听见急促的敲门声,渔夫刚打开门,一伙身穿铠甲的士兵就蜂拥而入,二话没说就将他绳捆索绑。原来是素有嫌隙的邻居窥探到他突然带回来那么多华丽的衣衫,怀疑他非偷即抢,将他告了官。

  渔夫被抓到官府,官吏追问他那些锦衣美食是从哪里来的,鱼又是在哪条河里捕捞的。开始渔夫还不想说,但一见到刑具就吓破了胆,只好说出实情。官吏们头一回听到这样的奇闻,都不敢做主,只好报告了太守。

  太守让渔夫领路,带着一队士兵再逆流而上,去探寻那个世外桃源。渔夫只好领着士兵们去寻找,不知是他有意隐瞒,还是确实记不得路,他带着士兵们在许多条溪流里转悠了好几天,始终没有发现那一片桃林,更没有发现那个山洞……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郡有一位隐士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对那个世外桃源非常神往,决心去探寻。但他还没有动身就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去寻访那个世外桃源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
  陶潜写完《桃花源记》,意犹未尽,又在草纸的后面写了一首诗。《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曲折新奇的故事,而《桃花源诗》则详细描述了他用心灵塑造出来的那一方净土。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秦王朝的苛政违背天命,圣贤们纷纷逃避当时的乱世。像夏黄公和绮里季这样的名士,人们还知道他们隐居到商山,而好多的老百姓无影无踪,便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消息。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他们的事迹早就湮灭无闻,进山的道路也已经荒芜废弃。太阳出来他们就相聚到农田里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

  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隐居到此地的人们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结果。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桑林竹林里浓荫匝地,块块良田里种满了谷物豆子。春蚕结茧后收取的长丝,可以纺织出锦绣衣裳;秋天收获的庄稼自己享用,不用向官府交纳赋税。

  这里的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富足康宁的生活,不用忍受贪官污吏的剥削压迫。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崇山峻岭隔绝了外面的交通,只有里面的人能听得见鸡鸣犬吠。祭祀的仪式还是秦朝的古法,穿着的衣裳也延续着古老的样式。

  陶潜在《桃花源记》里写道,桃花源里的人们穿着的衣裳,同外面的人们并无而致。但他在诗中又说他们的衣裳还保持着古老的样式,实际上是想说:他们穿着的衣裳,不像外面那样标志出严格的等级。没有人着官服,也没有人穿铠甲,桃花源里没有等级倾轧,也没有争权夺利和尔虞我诈,所有的人都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这正是老子迷恋的“小国寡民”,庄子神往的“在宥天下”。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儿童们蹦蹦跳跳放歌嬉戏,老人们悠闲自在四处游憩。春草繁茂的时节沐浴着暖日和风,秋风萧瑟的日子欣赏着枯叶落地。

  桃花源里没有战乱纷争,也没有朝代更替,老有所养幼有所乐,大家都和平安宁地生活在一起。

  这正是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孟子心仪的王道乐土!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虽然没有历书记载岁月,四季交替自然就是一年。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何必劳神伤智地算计每一天?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平静安稳的,所有的人都只知道春种秋收,没有人去注意岁月的流逝。这里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机巧权谋也没有存在的余地。

  桃花源是生活的福地,更是心灵的净土,是无为而治的美好家园。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这么一方神奇的乐土,已经隐藏了五六百年。那里的淳朴风尚和世间的浮华情态,正好是南辕北辙。它虽然被渔夫偶然发现,但终究没有暴露,仍然隐藏在深山幽谷中,没有被官府侵害。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借问各位巡游的方士们,你们又哪能测度尘寰之外的胜境?还是让我伴随清风明月,到崇山峻岭间去寻访它吧……

  晋宋易代之后,陶潜希望自己的心灵能摆脱亡国亡君之苦,就幻想出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一个平等仁爱的乌托邦。桃花源就像一面镜子,以它和平富足的美好图景,洞鉴了那个时代战乱纷争、权利倾轧的的黑暗现实;桃花源就像一只火炬,以它灿烂夺目的理想光辉,反照出那个世道充满剥削压迫的罪恶本质。


                     6

  刘裕去世后不久,日渐强盛的北魏兴兵犯境,攻陷滑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423年(宋少帝景平元年)正月,占领金墉城,四月又进攻虎牢。

  司州刺史毛德祖领兵坚守虎牢二百多天,将士们昼夜苦战,眼角都生了疮,但感念刺史的恩德,没有人背离他。兖州刺史檀道济、豫州刺史刘粹、青州刺史沈叔狸等三路兵马都相距不远,但他们畏惧魏军强大,都不来救援。魏军挖地道连通了虎牢城中的水井,将井水泄出。城中水源断绝,人马饥渴困乏,受伤士兵的伤口都流不出血来。后来又流行起瘟疫,终于被魏军攻陷了城池。毛德祖不愿逃亡,壮烈殉国。

  虎牢陷落后,魏军长驱直入,占领司州、豫州、兖州许多郡县。到了十一月,魏军又相继攻克许昌、汝阳,刘裕几次北伐收复的失地,几乎全被北魏夺了回去。

  大敌当前,外患堪忧,但建康城里却在酝酿着一场内乱。宋少帝刘义符丧期未满,就狎玩宫女私昵侍从,游嬉无度。他在宫中白天骑马射箭操练兵士,鼙鼓急敲惊天动地;夜里纵酒豪饮载歌载舞,笙箫齐鸣响彻云霄。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深恐有付先帝刘裕的托付之恩,便私下商议要将他废掉。

  废掉他立谁呢?按照长幼顺序,应该轮到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但这个当年从长安一路损兵折将猖狂逃回的刘义真,为人轻佻,言行狂放,不足以承当大任。他喜好文艺,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僧人慧琳过从甚密,经常在一起饮酒酬和。谢灵运疏狂自傲,颜延之嗜酒放纵,早就被徐羡之傅亮等人视为眼中钉。还在刘裕活着的时候,刘义真就在酒酣耳热之时放出狂言,说什么一旦得志,要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刺史。徐羡之等人想,要是让他当了皇帝,只怕连刘义符都不如。他们决定在废掉刘义符之前,先解决刘义真。

  废立之事不能仓促行动,刘义真却好收拾。徐羡之傅亮等人先剪除掉他身边的人,424年(宋少帝景平二年)春,以“煽动人心非毁执政”为名,将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颜延之贬为始安太守。然后又利用宋少帝和刘义真当年争夺帝位时就结下的怨恨,列出他的罪状,将他废为庶人,谪徙到新安郡。


                       7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陶潜一直躺在病榻上。七十三岁的他离开拐杖根本不能行走,站立时间长了都吃不消。他不可一日无酒,但家中的生活日见困顿,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给他打酒喝?酒瘾犯起来的时候全身酸软无力,心乱如麻,涕泪横流,陶潜只好躺到被窝里忍受煎熬……

  “爷爷爷爷,来客了!”小孙子阿寅突然跑进来唤他。

  如今还有谁会来呢?陶潜心中纳罕。南山下的隐士们已经风流云散,刺史王弘也有一年多没见面了。

  晋宋易代后陶潜再也不肯去他的刺史府,王弘也从没有到园田居来过。江州刺史府已经是大宋朝的刺史府了,陶潜不想留下屈身仕宋的嫌疑。王弘在司马道子被流放的时候,不惧怕桓玄的淫威,扶着司马道子的囚车洒泪送别,曾让陶潜钦佩;而在刘裕篡位称帝后,他却阿谀奉迎了一番,为陶潜所不齿。王弘也体会得到陶潜的反应,也不主动来邀约他了。已经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差人送酒来,也不再接济他钱米。两人虽然没有正式断交,关系却日渐疏远,即使见了面只怕也形同陌路。

  陶潜披衣而起,来到堂屋,有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朝他走过来,抱拳道:“陶公,还认得我吗?”

  陶潜定睛看去,他头缠乌巾,身着锦衣,胸前飘拂着几绺稀薄的髭须,一双迷离朦胧的醉眼正笑眯眯地迎接着他的目光。倒真是有些面熟,可怎么也想不起来……

  “是我啊,颜、延、之。”颜延之笑道。

  “啊……”陶潜喜出望外,“是你啊,延年兄!哎呀呀!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

  “九年不见,陶公还是原来的样子,而我已经老得你认不出来啦!”颜延之大笑道。

  陶潜掐指一算:“还真是九年,真是弹指一挥间!你不是在京城做了大官吗?怎么有空跑到寻阳来?是不是出公差?”

  “我是被人家从京城赶出来了,”颜延之苦笑道,“不过也好,路过寻阳,正好再来拜访你老人家。”

  “怎么回事啊?”

  “一言难尽……”颜延之不愿马上提起伤心事,“我一到寻阳,连刺史府都没去,下了船就往这里奔。”

  “好啊好啊,”陶潜连连朝里屋挥手喊道,“老太婆,快炒几个好菜,我要与延年开怀……”说到这里忽然停住嘴,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片刻之后又叫来小孙子阿寅,“你快去隔壁李老爹那里讨点好酒,就说我家来了贵客。”

  “不必去讨,我带了酒来。”颜延之道。

  这时有两个差役抬了一桶酒进来,陶潜的目光立刻直了。颜延之急忙让差役将酒盖打开,陶潜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立刻舀了一勺酒扬起脖子一饮而尽,口中“啧啧”连声,叹道,“啊……我已经三天没有尝到一滴酒了!”

  “陶公的豪气还是不减当年呀!”颜延之笑道。

  “什么豪气?应该叫馋相才对,”陶潜拍拍肚子自嘲道,“我这肚子里早旱得冒烟了,今日要不是你来,还不知道要旱到哪一天去。”

  “陶公还是如此海量,果然老当益壮。”

  “我只是更老了,还能熬到今天与你重逢,老天爷已经是格外开恩。你却是从壮岁走到中年,从风流才子变成旷世文豪,着实不敢认了。”陶潜道。

  陶潜须发已经雪白,两腮也塌陷下去,四肢枯干形容憔悴,离开拐杖就不能行走,颜延之说他“老当益壮”,有点言不由衷。九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颜延之,血气方刚,风神爽朗,才华横溢,踌躇满志;而现在的他,经历了人世沧桑宦海沉浮,又是在从京城被贬谪到异地的路上,当年的才情与抱负早已消磨殆尽,鬓边嘴角印上了许多磨难与忧患,难怪陶潜认不出来。

  两人聊了一阵,翟夫人面带愧色地端上来几样小菜。颜延之一看,全是清淡的素菜,不见一点荤,甚至有一盘野生的荠菜,心中暗自吃惊:没想到陶潜困窘到如此地步。他急忙吩咐随从差役去街市上买些鸡鸭鱼肉,陶潜本想阻拦,但张了张嘴又没有说出话来。


                       8

  那天夜里两人又开怀畅饮了一个通宵,颜延之向陶潜诉说了自己这九年来的仕途艰险。

  颜延之离开江州返回建康是在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任豫章公刘裕的世子中军行参军。那一年刘裕兴兵北伐后秦,十月收复洛阳。颜延之就在年底奉朝廷之命出使洛阳,祝贺刘裕被授予宋公爵位。他在出使途中写下《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两首诗,文辞藻丽,被谢晦傅亮赏识。到洛阳后又写下《黍离篇》,得到刘裕的垂青,就留在刘裕身边供职了。

  到了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周续之被刘裕邀请来到建康宫廷讲学,颜延之多次同他辩论学术,常常三言两语就驳倒了周续之的长篇大论,得到刘裕和朝廷众官员的激赏。刘裕让他把自己的论点详细讲述阐释,他就写下许多文辞简约道理晓畅的文章,才学得到朝野上下的公认。于是刘裕提拔他为尚书仪曹郎,后来他又升任太子中舍人,春风得意了几天。

  颜延之博学强识才华横溢,难免就有文人恃才自负言行狂放的通病,遭到了徐羡之等人的嫉恨。他又缺乏政治头脑,小孩子刘义真只是酒后狂言,说日后如果称帝要让他做宰相,他却捡个棒槌就当“针”,以为刘义真真心赏识他,死心塌地地成为刘义真的心腹,更成为徐羡之傅亮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刘裕一死,徐羡之等人就拿他来开刀了。

  颜延之说到被贬官降职出守外地的经过,讲起一路上的颠簸劳碌和众多官员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不禁悲从中来,连连唉声叹气,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

  陶潜却笑道:“延年兄此次谪守始安,其实是一件好事。”

  “啊?”颜延之大吃一惊。

  “当今皇帝年幼无知游嬉无度,四位顾命大臣早存废立之心,这已经是路人皆知。当此朝局动荡大变将至的时节,延年兄离开京城,正好躲过一场劫难呀。老朽听说江州刺史王休元大人,还苦无脱身之计呢。”

  “果真发生了废立之事,徐傅之流必将大权独揽,哪里还有我的出头之日?”

  “徐羡之傅亮谢晦都是文人,见识浅薄不知止足,如何能够控制大局?檀道济虽有武略手握重兵,但胸无大志胆小如鼠,只会见风使舵随波逐流,顶多能够保住自家性命,绝对成不了大气。如果他们真作出废立之事,日后必然成为他人的把柄,终有身败名裂的一天。等到那个时候,延年兄就可以东山再起了。”

  颜延之听得发愣,问道:“陶公久处江湖足不出户,怎么如此洞察朝廷政局?”

  “二十年前我在镇军将军府的时候,就结识了徐羡之和檀道济,徐羡之是仰仗姻亲关系才成为太祖(刘裕)的心腹,檀道济是借着家兄(檀韶)的名望执掌军权,都是庸碌无能之辈。傅亮谢晦虽未谋面,但他们的言行却时有耳闻,只是数黑论黄投机钻营的小人之儒,如何能成大事?谢晦的家兄谢瞻因为忧惧弟弟将来兴灾惹祸辱没家门,有了病竟然拒绝延医问药,最后不治而亡,你听说过吧?”

  “话虽如此说,只是世事难料啊,”颜延之长叹道,“我只能托陶公的吉言了。”


  “我正是深知仕途险恶才隐居田园的啊!”陶潜笑道。

  “唉,说这些烦恼事做什么?”颜延之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当啷”一声抽出腰间宝剑,说道,“还是让我为陶公舞一回剑,助助酒兴吧。”

  “好啊,我们到外面去。”

  两人来到屋外庭院中,颜延之在月光下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宝剑,虽然没有九年前矫健敏捷,也舞出了豪侠之气。陶潜却手指僵硬无法弹琴了,他仍然将那张无弦琴放置在膝前,手指随着舞步随意挥洒。

  舞着舞着颜延之忽然吟唱起陶潜的那首《拟古》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这首诗正是九年前分别时陶潜送给他的,也是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颜延之也是舞着,陶潜也是这样弹着无弦琴,只不过那时吟唱这首诗的是他自己。

  陶潜听着听着,眼角沁出泪来……
  颜延之舞累了,停下来兴冲冲地说道:“陶公,这九年里你一定写了不少诗,吟唱一首新作如何?”

  “好吧,”陶潜哽咽地说道,“我吟唱一首新的《拟古》诗,是去年写的。”
  颜延之又舞动起宝剑,陶潜凄凄惨惨地吟唱起来——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在长江边种植下桑树,指望几年之后就可以采摘桑叶。眼看着枝条已经茂盛,忽然间山陵崩塌江水泛滥,枝条立刻被催残折毁,整片桑林连根带树都漂向大海……

  西晋武帝司马炎在做魏国中垒将军的时候,曾经在直庐外种植桑树,后来茂盛不衰,于是桑林成为晋朝兴起的祥瑞之兆。阮籍、傅咸、陆机、潘尼等文人,都曾经以桑树为题吟诗作赋,歌咏晋朝的兴起。陶潜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深切的亡国之痛!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春蚕既然没有吃的,寒衣又用什么来织成?这片桑林本来就没有种植在高原之上,今天被催折又有什么怨悔?

  东晋自司马睿南渡称帝开始,一直是主弱臣强,皇权从来没有稳固过,经过百年之后才覆亡,实在已经是够长的了,还有什么值得怨恨呢?其实晋朝覆亡的根子还是在“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的根子是司马炎分封宗室各据一方,又立一个痴呆儿子继位,这样一来,他死后皇族间的骨肉相残也就成了势所必然,晋朝的统治根基也就动摇了。

  陶潜将西晋武帝的“桑林”典故,与东晋最后的灭亡联系起来,表现出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园田居里回荡着陶潜哀婉凄切的吟唱。颜延之早已停止了舞剑,陶潜似乎没有觉察,仍然在旁若无人地吟唱着:“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颜延之发现他的脸上已经有亮晶晶的泪痕,轻声唤道:“陶公……”
  陶潜停止了吟唱。


                      9

  颜延之一连在园田居住了好些天,终于到了要分别的时刻。

  陶潜已经一年多没有走出园田居,这回破例把颜延之送到了柴门外的小路上,刺史府来接颜延之的车驾,已经等候多时。

  颜延之回头看了看园田居荒凉破败的情景,眼里又沁出泪来,感叹道:“陶公,你这里的庭院屋舍,需要好好修葺一番了。”

  “屋舍一如人身,一旦老朽,万难修复。本来就是草庐茅屋,也没有什么好修的。”

  颜延之让侍从提来一个钱袋,交到陶潜手中:“陶公,区区几个小钱,不成敬意,留给你修缮屋舍贴补家用吧。”

  陶潜将钱袋掂量了一下,笑道:“还是让我把它送到酒肆里存着,这样就可以随时取酒来喝了。”

  颜延之这一下给了两万钱。当时的官布一匹只要一千钱,一升米在平时不足百钱,如果全都拿来买米,可买二十余斗,颜延之确实送了一份厚礼。饥肠辘辘的家人对陶潜将这笔钱全都送到酒家,当然有怨言,但陶潜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而且确实是一日不可无酒,家人也只好随他的心愿了。

  颜延之又说道:“延之落魄到如此地步,才深知仕途险恶人生无常,终于明白了陶公当年归隐田园躬耕自食的大义,实在是惭愧……”

  陶潜轻轻摆手,止住了他的话:“既知官场污浊仕途险恶,为何还要去始安赴任呢?所谓知易行难,归隐田园也并非易事,像你这样的江左大才子,如何忍得住饥寒耐得了寂寞?你我虽然是忘年之交,却不是同路人,所谓人各有志,你还是去做你的官吧……”

  颜延之无言以对,最后拱手道:“陶公,我与你相约九年之后,再来拜访。”

  陶潜大笑道:“九年前本不承望还有今日的相见,今日则知九年后绝无再见之理。老朽行将就木,此番一别,当是永诀。我与你相约地下再见吧。”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自祭第十九 下一篇:述酒第十七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