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第十五

作者:陶渊明传 字数:19217 阅读:408 更新时间:2011/08/29

饮酒第十五



  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二月,后秦皇帝姚兴在长安去世。在他临终前二儿子姚弼妄图篡夺帝位发动政变,被镇压下去,太子姚泓于腥风血雨中登上帝位。他即位后不久,领兵在外的弟弟姚宣、姚懿、姚恢也相继叛乱,向长安进军,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后秦经过他们兄弟间多次自相残杀,政局动荡不堪,实力大大削弱,使刘裕下定了北伐的决心。

  这年八月刘裕调集全国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一路是龙骧将军王镇恶和冠军将军檀道济,带步兵从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军;二路是新野太守朱超石和宁朔将军胡藩,向阳城(今河南登封)进军;三路是振武将军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傅弘之,向武关(今陕西商县)进军;四路是建武将军沈林子和彭城内史刘遵考,带水军从汴水入黄河,向长安进军;五路是冀州刺史王仲德,带水军从钜野挖通济水入黄河,也向长安进军。

  王镇恶和檀道济是五路大军的主力,攻克了新蔡和许昌,前锋部队逼近洛阳。坐镇洛阳的后秦陈留公姚洸本来应该坚守城池,但他好大喜功,出兵迎敌,在郾师附近被晋军大败,逃回洛阳。檀道济将洛阳包围了三天,姚洸就开城投降,西晋故都洛阳再次光复。消息传到建康,朝野一片欢呼。此时屯扎在彭城的刘裕派他的左长史王弘回到建康,暗中进行活动,要求朝廷给刘裕加九锡。诏书果然下达,以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刘裕怕过早暴露自己篡位称帝的野心,再三推辞不受。但明眼人已经看得出来,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北伐只是他进一步扩充实力提高威望的手段,是在为当皇帝做准备。


                      2

  这年秋天南山下的庄稼又成熟了,陶渊明一家忙着收割。去年收割的时候有颜延之派来的役力帮忙,今年全靠自家人。陶渊明已是风烛残年之人,根本无法下田,但他还是拄着拐杖蹒跚到田头坐下,看着儿子和门生们收割。就算自己不能干了,能来看一看成熟的庄稼被收割上来,一担一担地挑回家中,心里也是暖洋洋的。他把两岁的孙子阿寅抱在怀中,对他耳语道:“阿寅哪,咱家可有饱饭吃咯。”

  这小孙子是陶佟家的,陶渊明的儿子全都成家立业了。

  屈指算来,陶渊明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去彭泽县令的,如今已是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归隐田园耕读为生,已经有十二年。古人认为十二年是天地运转的一个轮回,这个秋天对陶渊明有特别的意义。十二年前的那个秋天,他收获的是彭泽县令三百亩职田的庄稼,是做官换来的,而今天收获的完全是自家的劳动成果。当八十多天县令赚回的那点老本,早已吃光吃尽,又经历火灾的打击,陶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困顿。但直到今天,陶渊明也没有后悔当初的抉择,在庐山上的隐士们纷纷下山出仕的今天,他反而更加坚定了隐居躬耕的决心。前几天听说他的好友羊松龄已经做了檀韶的长史,连庞遵都有了出仕的想法。这个秋天他真是感触良多啊!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打好了一首诗的腹稿。这首诗就是《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这几年我家的生活日渐困顿,全家人更加辛勤地在东林边耕种。且不提春天的劳作有多么辛苦,一年里还时常担心丰收的希望会落空。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秋天终于到了,田官也盼望能有个好收成,捎口信来和我逗趣解闷。忍饥挨饿的家人盼着能吃上饱饭而欢喜难眠,大清早就穿衣结带等候雄鸡的啼鸣。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庄稼收上来了,只要吃饱了肚子,我就到处遨游逍遥自在。可以划动船桨拨开平静的湖水,泛舟前行随清溪萦回。或者跑到杂草丛生的荒山里,听猿猴的啼啸是那么悲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秋天的风光是多么美好,清冷的风总爱在静夜里喧嚣,林中的鸟儿则喜欢明朗的晨曦。屈指算一算,自从我立志归隐躬耕田园,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二个秋天。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岁月不停地流逝,我已经垂垂老矣,但农田的劳作从不后退。即使不能亲自下田耕作,我也要每天到东林边走个来回。遥向古代的荷蓧丈人致意,我要以你为榜样永远追随。


                       3

  王镇恶和檀道济占领洛阳后,西进渑池,攻打潼关,想一鼓作气拿下长安。但潼关是易守难攻的天险,这路人马虽有小胜,却久攻不下。此时王仲德的水军已经从黄河进逼滑台,北魏(鲜卑族)守军弃城而逃,魏主拓拔嗣为了防卫晋军北渡,在黄河北岸修建战垒。刘裕率领水军从彭城出发,从泗水、淮水进入黄河,向西而上,并派出专使向魏军借道去攻打后秦。魏军担心晋军攻打后秦是假,攻打自己是真,派十万大军驻守黄河北岸,阻止刘裕登上北岸。

  因为是逆水行舟,晋军只好在南岸拉纤绳拖着船走,因为只能一边借力,行进十分缓慢。刘裕派七百名精悍的士兵和一百多辆战车强行登上北岸,并带一百张大弩发射折成三四尺长的一截截铁矟,一矟可以洞穿三四个人,把魏军射得四散奔逃,自相践踏,尸体堆积如山。经过一场苦战,魏军知道了晋军的厉害,退守畔城(今山东聊城),再也不敢来捣乱。

  刘裕一边进军潼关,一边命令沈田子和傅弘之占领武关后带一支队伍奇袭长安。沿途秦军全都弃城逃跑,沈田子一下就插到长安东南几十里的青泥(今陕西蓝田)。后秦姚泓担心腹背受敌,带了几万人马赶到青泥,想先消灭沈田子。沈田子总共只有一千多名将士,本来只是一支用来迷惑对方的疑兵。傅弘之看到寡不敌众,主张撤退,沈田子却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如果趁敌人立足未稳突然展开肉搏战,也有胜机。他带领几百士兵单刀直入,一个个如下山猛虎。后秦军队在姚家兄弟的自相残杀中往返奔波,十分疲惫,士气低落,一冲就垮,纷纷溃逃,被斩杀一万多人。姚泓连御衣和皇舆都丢弃了,仓皇逃回灞上。

  这一场兵力极为悬殊的胜利使晋军士气大盛,秦军因此对晋军畏若豺虎,闻风丧胆。417年(义熙十三年)八月的一个拂晓,王镇恶率领水军靠近长安的东渭桥。在一处河岸狭窄水流湍急的地方,他突然下令弃舟登岸,行动迟缓者斩。将士们刚刚上岸,兵船就被汹涌的河水冲走,倏忽之间无影无踪。王镇恶下令向东渭桥进发,将士们被逼上绝境,只好奋勇向前。守桥的秦军以为神兵天降,顷刻败逃。姚泓派来的援军被桥上下来的败兵冲得自相践踏,不战而溃。王镇恶从北门进入长安,后秦吏民纷纷投降。姚泓只好向晋军投降,后来被押送到建康斩首,后秦灭亡。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举国欢腾,隐居在园田居的陶渊明也欣喜不已。


                      4

  庞遵如今经常在刺史府里进进出出,难得来园田居一次。这回带来了一个消息:刺史檀韶准备派羊松龄前往关中,祝贺晋军收复洛阳和长安。羊松龄现在是檀韶的左将军府长史,由他去祝贺军事大捷是份内之事。

  这些天庐山脚下的隐士们谈论的话题,十有八九与北伐有关。洛阳、长安两座古都的收复,让大家久已冷却的血液重新沸腾起来。许多人都根据沈田子、王镇恶以悬殊兵力大败秦军的战例,对北伐形势作了非常乐观的判断,预言驱逐蛮夷九州一统指日可待了。这些人很少有从军的经历,都是在纸上谈兵按图索骥,陶渊明做过桓玄和刘裕的军中幕僚,也很了解刘裕的为人,对形势的判断就没有那么乐观。北方经过百年战乱,少数民族政权林立,要想一一剿灭谈何容易?南燕和后秦都是在君主昏庸政局动荡的情况下被刘裕灭亡的,别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北魏的拓拔嗣和夏国的赫连勃勃,就没有那么好欺负。而刘裕的个人野心,早在十三年前他就有所察觉。

  陶渊明注意打听一些小道消息,说朝廷想封刘裕为宋公,想给他加九锡,他都坚辞不受。朝廷早已被刘裕捏在手心里,发出的诏书无一不是刘裕的指使,而所谓坚辞不受,则是在上演当年桓玄已经演过的把戏。刘裕是把北伐当作自己的事业,但那是为了开辟他刘家的天下,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望和势力,是为他篡位称帝在准备条件。桓温当年北伐,也是为篡位准备条件,可惜他北伐没有成功,所以还不敢篡位,而现在刘裕的北伐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他篡位称帝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他班师回朝之日,也许就是晋朝灭亡之时……

  但不管怎么说,洛阳和长安的光复,毕竟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陶渊明想起自己年轻时曾有过远游的理想,“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长安也是他一直可望不可即的地方。长安附近有一座商山,传说在秦朝末年,有四位贤人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到那里,终身都不出仕。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被人发现的时候都已经八十多岁,眉毛和胡须全都雪白,所以被称为“商山四皓”。如果此生能够到长安游览一次,一定要去找寻商山四皓的遗迹……不行了,太老了,又有病,去不了……陶渊明摇摇头,决定托羊松龄捎一首诗,让他把自己的诗带到长安,带到商山,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寄托。

  这首诗就是《赠羊长史》。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我没赶上夏商周那样的盛世,无缘见到黄帝和尧舜那样的明主。能够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全靠着古代书籍的记录。“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洛阳长安这样的古都,留下了许多古圣先贤的遗踪。我多么想去亲身游玩赏心纵目,但叹息年高体弱,无法跨越关河的险阻。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北伐节节胜利,九州有望一统,我也要整理舟车去实现多年的夙愿。现在听说你奉命出使关中,可叹我老病衰朽,不能与你一道踏上征途。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如果你经过商山,请为我稍作延伫。代我向四位隐士多多致意,他们的精魂现在何处?“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那山上的紫芝还有谁去采摘,避居的深谷怕也早已荒芜。驷马高车终究免不了祸患,贫贱也有贫贱的欢乐幸福。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歌谣凝结着四位隐士的心志,只恨高洁的古人我无法见到,世道也于我早就疏远。这样的隐士经过多少世代还令人感怀,诗写完了,可我的心意却绵绵不断……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商山四皓的景仰与崇敬,也表明无论时局怎样发展变化,他都不会改变归隐躬耕的决心。同时他也告诫羊松龄,到了长安不要到刘裕跟前趋炎附势,还是去拜访一下商山四皓的遗迹,也许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5

  刘裕灭了后秦,曾想继续西征,顺手牵羊,席卷西凉和北凉。但他的僚属们都认为不妥,建议他先关心建康的霸业,然后再兼顾边陲。当时代他在建康一手处理朝政的刘穆之,已经病故,他派去接替的徐羡之,没有刘穆之那么干练,刘裕担心朝政会落入他人之手,立即决定以“出征将士思念家乡”为借口,班师回朝。他同时上表,“建议”任命他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并以咨议参军王脩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还有沈田子、傅弘之等名将,都留守长安。

  长安附近的父老听说刘裕要返师东归,都痛哭流涕前来挽留。但刘裕决心已定,在这年十二月离开长安。消息传到寻阳,预言九州一统的士人们都挨了当头一棒。陶渊明并不意外,当初刘裕灭桓玄时,就是在形势大好的局面下突然掉头东归返回建康,使桓玄的残余势力又苟延残喘了两年。最令刘裕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不是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伟业,而是建康宫廷里的那把交椅,一切都要为他能坐上这把交椅服务,北伐也是如此。

  那一年深秋,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刘裕为了篡位称帝而放弃北伐,令他大为痛心,要知道扫灭蛮夷统一天下,是渡江之后几代志士仁人的梦想,也是陶渊明年轻时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抱负。虽然早就明白晋朝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但真正临近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作为东晋一代忠臣名将陶侃的后人,陶渊明还是感到悲伤郁悒。只要晋朝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而一旦晋朝灭亡,陶家也就黯然失色,几代人的文治武功,再也不会被人提及。他想起西汉初年的隐士召平,召平曾经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为布衣百姓,家道贫寒,在长安城的东门卖瓜,人们称他的瓜为“东陵瓜”。陶渊明想,如果晋朝灭亡了,曾经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长沙公陶延寿,会不会也在建康城里卖瓜呢?卖瓜就卖瓜吧,国家都灭亡了,何况一个陶姓家族?兴衰荣辱本来就在不停地交替更换,大到一国小到一家,莫不如此啊!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没有什么好感叹悲伤的,还是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夜一夜比一夜长,陶渊明只要弄得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只有喝酒的时候,他才能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开,暂时忘掉晋朝,忘掉陶家,也忘掉自己。人为什么要那么在意自己呢?千百年来道德日渐沦丧,人人都在隐蔽自己的真情。有了酒还偏偏不喝,只担心在世上的虚名。可人的寿命又能有多长?都是在世间倏忽而过,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还不如从容坦荡无忧无虑地度过它,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再也没有颜延之那样的朋友抵足夜谈了,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干杯,直到酩酊大醉。酒醉之后反而诗兴大发,顺手扯出一张草纸糊涂乱抹一阵,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逐渐多起来,就让老朋友们帮着整理抄录,一共得了二十首。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的草庐盖在南山脚下,远离尘世,终年听不到车马的腾喧。你要问我怎么能耐得住寂寞?那是因为我的胸怀宽广寥廓,早已厌恶人世间的纷争烦扰,只有在偏僻的山村陋巷里,才能过上宁静澹泊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醉眼惺忪的我凝视着杯中酒,忽然想到把菊花泡在里面,一定别有一番风味。东边的篱笆接受的阳光雨露最多,那里的菊花也开得格外灿烂。等我到东篱边采下了一朵雏菊,刚一抬头,南山赫然闯进眼帘!南山啊南山,你可是我的老朋友了,我每天都要到庭院中,无数次地把你瞻观。今天却是你主动打招呼,难道有什么美景邀请我来观看?

  啊,那一轮夕阳在沉落之前,还要用漫天的云霞打扮这一派青翠的山岚。一只只鸟儿飞回到你的怀里,你的每一道沟沟坎坎,都在黄昏中清晰地呈现,就像我这张满是皱褶的老脸。你那幽深的山谷中蕴藏着多少自然的真谛,人世间还没有能表达它们的语言……

  陶渊明凝望着南山,站立了许久,直到晚霞消失了最后的光焰。捏在指间的雏菊,已经一瓣一瓣掉落到酒中……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浮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秋天的菊花是多么美啊,花瓣被露水打湿,香气才更加芳馨。看着娇艳的花瓣在酒中漂浮,我更加淡薄了世俗的人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就这样一个人对影独酌,直到杯尽壶倾。夕阳早已落山,白天的喧嚣终于停止,大地是那么宁静。所有的鸟儿都到林中栖息,偶尔有几声啾啾的啼鸣。只有我这个酒徒还在东轩下任情啸傲,因为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纯真……

  突然有一只鸟儿掠过屋檐,在夜空中独自飞翔。飞来飞去找不到栖息之地,一声比一声鸣叫得凄凉。陶渊明目送它远去,想象着它能落到何方?(“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但愿你能遇到一棵挺立的青松,可以在它上面构筑你的新房。等到寒风劲吹万木零落的时节,只有它的枝叶不会凋丧。找到了这样的栖息之所啊,可怜可爱的鸟儿,你就要终身依傍它,才能地久天长!(“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担忧着离群的孤鸟的命运,陶渊明已经不知不觉,走到了东园的那棵苍松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这棵青松生长在东园,要是在春夏时节,就有众多的杂草遮没它的奇姿。可等到严霜凋尽了其他草木,只剩下它那卓然挺拔的树枝。连片的树林谁也不会注意,就这么独立的一棵呀,才引得人们惊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我提着酒壶来到树下,抚摩着松枝眺望月色,一阵阵心旷神怡。短暂的人生真如一场梦幻,就在自己的家园从容地度过它吧,何必为喧嚷的世事羁縻?

  有山有鸟,有菊有松,陶渊明徘徊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自家庭院里。夜已经深了,月光下南山的轮廓像-块巨大的黑色碑石,耸立在天地之间。南山是不会老的,死后埋在陶家墓地里,成为南山的一部分,生命也就得到了永恒的延续,又何必去理会什么善恶报应、生死轮回?桓玄篡位称帝,最后身败名裂,的确是恶有恶报,可刘裕现在也想篡位称帝,就能坐稳江山。是桓玄凶恶刘裕善良吗?不,刘裕比桓玄更凶残、更狠毒、更老练、更卑鄙。同样是篡位,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果报应哪里说得通呢?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多行善事如果真的有好报,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在西山?如果善恶本来没有报应,为什么又有这样的格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荣启期是春秋时的隐士,九十多岁了,还拿草绳做腰带,饥寒交迫胜过他的青壮年。如果不是信守君子的节操,百代之下他的声名怎么会流传?

  陶渊明知道,有许多人不理解他,包括一些亲人和朋友。每次做官都很快离职,为什么总和他人难以相处?放着满腹的诗书才学不去施展,却让妻儿老小忍饥挨饿,困守田园?他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得找到知己倾诉心曲……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人的行为举止千差万别,很难判断对错是非。人们总是随便看外表就进行评判,异口同声地赞誉诋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其实夏、商、周三代有许多隐士,都不肯让一片真心被世俗染黑。就让那些名利之徒去大惊小怪吧,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临近,我这晋朝的遗民,一定要学商山四皓的样子,坚决隐退!

  陶渊明关上自家的户牖,把一片月光留在了屋外。


                      7

  清晨时分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跑出去开门。打开一看,原来是邻家的老农,胸前抱着一个酒坛。(“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老陶啊,还没起呢?”
  “起了起了,你这是……”

  “我们家大清早刚酿熟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上赶着给送来了。”

  “哎呀呀,请进请进,好酒请进……昨天刚空了缸,半夜里躺着正发愁呢。我现在几天不吃饭还饿不死,可要有一天不喝酒,就能渴死!”

  “我还不知道你?”老农把酒坛放到几案上,拿手指点着他笑道,“就算渴死了,也要去当酒鬼!”
  两人大笑起来。

  老农将坛盖掀开,说道:“你来看,还热乎着呢,是最先从甑里流出来的……”
  “是吗?那咱得赶快来一大碗!”

  陶渊明急不可耐地抱起坛子,倒出了一海碗,刚酿出来的酒晶莹透绿,酒面上浮着一些酒糟。他又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着,急得够呛,一挠头……有了,头上的葛巾还没扎好呢,正好用来救急!

  他就拿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让那碗酒透过葛巾流到空碗里,酒糟留在了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重新戴在头上。顿时从头顶闻到一股透鼻的酒香,一直流淌到他的肺腑里……

  “好香啊,这可是个好法子,又漉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酒香!”陶渊明说着说着举起那碗酒一饮而尽……

  酒落肚中,顿时觉得双睛发亮,两腋生风,胸怀中如一阵飞雨洒落轻尘,每个毛孔都长出了一口气。他连连咂摸着舌头,体味着口腔里美酒的余香。

  老农看见他这副馋相,轻轻叹了口气,又环顾空空的四壁,沉下脸来……

  “老李,你不来一碗?”陶渊明问道,这老农姓李名蒙字愚夫。

  “老陶啊,”老农回过头来,轻声说道,“我有时真想劝你一句,你这是何苦呢?”

  陶渊明看到他一脸的凝重,静静地听他说。

  “你不比我们这些庄户人,大字不识一个,不种田耕地就没有生路。你可是读了书有学问的人,也做过官,还做过刘相国的参将,听说刘相国多次征召庐山这一带的隐士,好多人都去了,你怎么不去呢?那个颜大人,去年对你多好啊,你去找他,让他帮你说说,肯定行……”

  “我要真想出去做官,哪里用得着他去说?”

  “是啊,我就是说这么个理。你看看,你看看这个家,还剩些什么东西?这一大家子人都到土里刨食,多难哪!你要是做了官,还愁没有酒喝,还稀罕我这自家酿的浊酒?”

  “不对,你家的酒可是格外的香,官家的酒也未必比得上。”

  “你就别跟我打哈哈了,就算我的话不中听,你也要看看别的读书人吧。朝廷太远了咱不说,就说江州,你看老羊已经做了檀刺史的长史,都出差到汉中去了,老庞也老往刺史府里跑,还不是想找条门路做官吗?”

  “人各有志啊,”陶渊明叹道,“我的个性你是知道的,在官场里没法混。”

  “你干吗那么倔呢?谁还不知道官场黑暗,我虽然是个农人,也知道当官的都贪财昧良心,可你管别人干吗,只要自己不贪不就行了?你就做自己份内的事,拿自己的那一份俸禄,不就行了?”

  “你跑到脏水里头去洗澡,能洗得干净吗?”陶渊明反问道。
  “别人都脏,你要那么干净干吗?不是还有荷花吗?出烂泥而不脏……”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陶渊明大笑起来:“老李啊,你的意思我都懂,你说的这些,我也早想过,可你要知道,一个人天生的脾气禀性,他自己想改都改不了!我从来不昧着良心做事,已经坚持了大半辈子,现在是六十有六的人了,还跑出去给自己抹点黑?”他给老农倒上一碗酒,“你不用劝我了,咱们还是一块高高兴兴地喝酒吧。”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8


  送走了老农,陶渊明掩上柴扉,站在庭院中看脚下的小径,到处都是丛生的杂草和灌木,几乎看不出路的痕迹,园田居已经好久没有人整治拾掇了,一派荒莽气息,小鸟见了人都不躲避,难怪老农看不下去了。(“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陶渊明在杂草丛中发现了一捧兰花,走到它跟前蹲下来细细地观赏……他不由得想起一个典故。谢安曾经有一次问他的子侄们:“你们还没有出去为官做事,为什么我总希望你们能有所成就呢?”侄子谢玄回答道:“这就好像人家见到了芝兰玉树,总想把它们移栽到自家门前,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光耀门庭呢?”

  作为长沙公陶侃的子孙,我的确有光宗耀祖的责任,可惜前半生颠沛流离一事无成,归隐之后更是蹉跎岁月清静无为,是不是辱没了祖宗的英名呢?不,我想祖宗在天有灵,不会这样想。我就像这捧被草丛掩盖的幽兰,只要有清风吹拂,就能从杂草中脱颖而出……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幽兰生长在庭院里,满含芬芳等待着清风。清风一旦悄然来到,就显出它与萧艾的不同。“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我大半生颠沛流离迷失了正路,到晚年才听任真心把大道走通。一旦觉悟了就要义无返顾,要知道飞鸟射尽猎人就不再需要良弓……

  老年人总喜欢回忆过去,陶渊明面对这一捧幽兰,回忆起自己一生的经历……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少年时为了摆脱贫穷的生活,放下手中的农具去游学求官。连自己的一家老小都养不活,饥饿与寒冷总是不停地同我纠缠。“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那时已经接近而立之年,终于有机会做了江州祭酒,但我因为不甘心蒙羞忍耻,很快又回到家园。以后又在桓玄和刘裕的幕府里徒劳奔波,直到做了彭泽县令,才下决心终生归隐田园。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时光流逝得多么迅速,转眼又过去了十二年。世道从来混沌无边,所以杨朱停止在歧路之前。虽然不能像疏广疏受那样挥金游乐,但自家酿制的浊酒,也足以滋润我的心田。

  杨朱是战国时的一位学者,有一天他的邻居丢了羊,来请杨朱的仆人们帮着找羊。杨朱问邻人丢了多少羊。邻人说只丢了一只,但因为它走失的那条路上有很多岔路,所以要请许多人同时去找。杨朱答应让自己的仆人们帮着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着。邻人说,岔路里头又有许多岔路,实在是没法找了。杨朱听了这番话,顿时号啕大哭,一整天都不说话,也不吃饭。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大道因为多了岔路就走失了羊,可人生这条路上,有多少岔路啊!想到这些我能不哭吗?

  陶渊明引用这条典故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前半生游学求仕、出外做官,都是走到了人生的岔路上去了,只有归隐田园躬耕自食,才能找到人生的美好归宿。


                      9

  一天夜里,陶渊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园田居里突然冒出了两个陶渊明,一个决心隐居躬耕,另一个还想出去做官。决心隐居的陶渊明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那个还想做官的陶渊明,总在一旁冷眼旁观。清醒的陶渊明和沉醉的陶渊明都在嘲笑对方,他们各自讲着自己的话,根本不听对方的主张。(“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我到底是哪个陶渊明呢?当然是喝醉酒的那一个,我总是那个样子。可另外一个呢?那是我吗?虽然长相和我一模一样,但他不是我。不是的。你看他谨小慎微的样子显得多么愚蠢啊!只有那个手持酒杯兀然傲世的陶渊明,才显得聪敏豁达。我要邀请这个喝醉酒的陶渊明,等天黑的时候点起蜡烛,与他接着痛饮!(“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我邀请陶渊明?那我是谁呢?难道我是那个清醒的陶渊明?不是的,可我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折磨得陶渊明头痛欲裂,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过来……

  最先听到的是门轴的“吱吱扭扭”,然后一阵寒风扑上脸庞。房门被风吹开了。陶渊明披衣而起,来到门前。他朝门外望了一眼,庭院中的荒草似乎一夜之间长高了许多,在寒风的吹袭下向前倾倒,遮没了台阶。(“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他将门轻轻掩好,回到床榻上。宿醉醒来,胸中微微有点作呕,他就半躺着出几口长气。过了一会,肚子“咕噜噜”叫了起来,只要感到饥饿,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只得把衣服穿好,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靠在榻上坐等天明。等啊等啊,等待的光阴总是那么漫长,屋顶那一片天窗依然只透出清冷的月光,报晓的雄鸡迟迟不肯啼鸣。(“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他回想着那个梦。梦中为什么会有两个自己?他不得不承认,在他的内心深处,年轻时树立的忠君报国济世救民的理想,始终没有死灭。但理智又告诉他,那个美好的理想永远都无法实现。现在晋朝快要亡了,他还有哪个国好报,哪个君好忠?从实现理想这个方面看,他的人生早就注定了是悲剧。为了逃避对这个悲剧的清醒认识,白天他可以躲到酒中,但那个理想居然跑到他的梦中折磨他!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青年时代我也曾出门远游,一直走到东海岸边。道路曲折又漫长,半路上还被风波阻拦。“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是谁让我有这样的远行?还是因为饥饿的纠缠。一生中竭尽全力只是想填饱肚子,能吃上饱饭就志得意满。难道这是圣贤指引的正道吗?不,一旦恍然大悟,我就义无返顾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年轻时的理想虽然可贵,但出去做官并不是为了这个理想,而只是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那个理想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幌子,拿它来欺骗自己的良心。其实大半生在官场的颠沛流离,恰恰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只是自己不愿承认罢了。所以梦中的那个异常清醒、一本正经的陶渊明,才显得愚蠢透顶!

  肚子还在“咕噜噜”地叫,陶渊明躺下来闭上了眼睛。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我再也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叫就让它叫吧,我依然能够睡得安稳。“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只是叹息刘孟公那样的知音再也不会有了,该向谁去倾诉我的一片衷情?

  刘孟公是东汉时的刘龚,他是隐士张仲蔚的好友。张仲蔚住在蓬蒿之中,生活极为清贫,但他每天吟诗作赋,过得很快活。当时人都不理解他,只有刘龚是他的知己。陶渊明哀叹自己没有知己,他不知道知己马上就要来了,那就是下一任江州刺史王弘,此系后话,暂且不表。


                      10

  这一个冬日,草庐外天寒地冻北风呼啸,草庐内却充满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张野和周旋人到园田居来聚会了。羊松龄已经去了长安还没有回来,庞遵也在刺史府里做了治中,南山脚下只剩下三位隐士。

  陶渊明让翟夫人杀了一只老母鸡炖上,又温了一大壶酒,预备招待客人。趁鸡未熟酒未热的工夫,他把刚写成的二十首《饮酒》诗拿出来,请两位老朋友斧正誊抄。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朋友中间是公认的魁首,但他的字却不算写得好的。而周旋人练得一手功底颇深的小篆和行楷,陶渊明每每把自己潦草的诗稿请周旋人誊抄出来,周旋人都欣然应命,一边誊抄一边赞不绝口。

  “这首真不错呢,‘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把生死之间的道理算是说透了。”

  等他誊抄完毕,张野拿过来观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颜回以仁义著名,荣启期也很有德行。可一个缺衣少食短命而死,一个长年饥饿直到衰龄。“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虽然留下身后的名声,一生却在憔悴困顿中度过。死后还有什么知觉呢?要紧的是活着的时候能够如意称心。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像招待客人那样殷勤地保养自己的身体,但也不要梦想长生不老,就任随自然的造化等待死亡的降临。裸体埋葬又有什么不好?人们应当理解这样惊世骇俗的节操。

  西汉的王杨孙临死之前留下遗嘱,要求去除棺椁衣服,裸体埋葬,让身体尽快与土地融为一体,返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葬礼是人生的大事,古人看得更重,有许多规矩礼仪,王杨孙要求裸葬,的确惊世骇俗。陶渊明认为他是真正理解了生死大义的通达之人,对他的遗嘱进行了褒扬。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是啊,身体是最重要的宝贝,这宝贝要是没了,什么都没了……”张野品味再三,又拿起另外一篇诗稿,“的确不错……不过这一首更好,可以压卷。”

  周旋人拿过来一看:“挺长的。”他工工整整地誊抄到纸笺上。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伏羲神农的时代已经久远,以后的世道少有朴素纯真。终于在春秋时代鲁国出来一位老翁,要将败坏的世道修复,重塑人心。“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虽然没有昭示天下太平的凤鸟降临,前朝的礼乐制度毕竟得到复兴。但洙泗之滨很快就断绝了回响,经过血腥战乱,残暴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诗书有什么罪过?竟然一把火烧作灰尘。直到汉代几位老者殚精竭虑,才使经书重新得以流传。“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为什么汉朝灭亡之后,再也没有人亲近六经?忙忙碌碌只为升官发财,诗书礼乐还有谁去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想这些旧史干什么?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喝酒,切莫辜负了头上漉酒的葛巾。空发牢骚言多必失,请大家原谅我这个醉酒的人。

  “这是在咏史啊!”誊抄完毕,周旋人感慨道。

  “短短一首诗,包含了许多微言大义在里头,正好能压住全篇。”张野道。

  “嗨,我这些玩意都是喝醉酒后糊涂乱抹的,哪有什么微言大义?”陶渊明笑道,“哪篇开头哪篇结尾都无所谓,既然莱公看中了这首,就放在最后吧。”

  这时听到翟夫人在院中跟人说话,然后有人推门进来,是庞遵。

  “哎呀,庞治中庞大人,今日怎么有空光临草民的寒舍?”陶渊明笑问。

  “别拿我开心了,咱们谁跟谁?”庞遵笑道,“各位要是出去,哪个做的官都比我大。”
  “你这家伙,平时不来,闻到老母鸡的香味就来了。”周旋人道。
  “哎呀,我又不白来,你看——”正说着有两个役力抬着一个酒桶进来了,庞遵道,“就放这儿就放这儿……我不白来吧?这个官也不白当。”

  “你的酒我们也不能白喝吧?是不是又拿刺史府里的那些破事来烦我们?”张野问道。

  “老哥,你这话说的……”庞遵苦着脸说道,“各位都是饱学之士,不像我是个粗人,没读多少书,所以有些道理啊,还真要向各位老哥请教。再说陶公以前做过刺史府里的别驾祭酒,府里的事他懂得多。”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老黄历翻破了也没用。”陶渊明道。

  “翻翻也无妨嘛,有用没用我自己心里有主意。”

  “好吧,”陶渊明叹口气道,“跟你讲讲也行,不过我这里的老规矩你是知道的,莫谈国事。”

  “知道知道,当然知道了。”庞遵陪笑道。

  “以后每回来都记得带一桶酒,我这里已经写好了一首诗要送给你。”陶渊明道。

  “是吗?拿来我看。”庞遵接过纸笺,诵读起来……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西汉的扬雄喜欢喝酒,无奈家贫无法获得。时常有一些好事的人,带着酒来请他解决疑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举起杯来喝个干净,凡有问题都能解说。可有时侯也闭口不言,原来是问到了攻城伐国。仁者禀怀仁义之心,有时畅言有时沉默。

  庞遵看完大笑起来:“还真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呢,莫非陶公写的时候就猜到了我要送酒来?”

  “陶公的名气大得很,肯送酒来的又不只你一人,”周旋人道,“你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刚好让你赶上了。”

  “那我就不胜荣幸之至了。陶公的诗赋可比扬子云(扬雄字子云),家贫可比扬子云,嗜酒也可比扬子云,莫非真是扬子云再世?”

  “扬雄的诗赋多是劝百讽一的矫情之作,哪比得上元亮兄的诗赋,字字出自肝胆肺腑?”张野道。

  “哎呀,这个牛可不敢吹,”陶渊明把温好的一大壶酒端到了几案上,又摆上几只酒杯,说道,“来来来,各位,趁热先暖暖身子,庞兄,你把你的手下人也叫过来喝点。”

  于是大家把诗稿放下,开始举杯痛饮,谈东说西。过一会鸡也炖好了,热腾腾地端了上来,翟夫人见来的人多了,又炒了几样小菜,大家边吃边喝边谈,好不快活……

  “……陶公有没有写我们来园田居聚会的诗?”谈着谈着庞遵又提到陶渊明的诗作。

  “有啊,”周旋人道,“这首就是,我刚才正抄着呢,没抄完就喝上了。”

  周旋人放下酒杯,又趴到书案上誊抄起来,陶渊明想拦没拦住。庞遵也凑了过去,边看边念出了声……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老朋友们赞赏我的雅趣,提着酒壶纷纷来聚会。铺好荆条坐在松树下,喝上几杯就微微有些醉……

  “嗯,有点意思,”庞遵道,“可惜现在天冷,不能到外面去了,等明年开了春,咱们就到树荫底下去,好好乐一乐,那才是诗中的情景呢。”

  “我们三个老朽肯定没问题,”张野道,“只怕你治中大人太忙没空。”

  “我就是再忙,也要来给陶公送酒呀,陶公不是刚写诗下了命令吗?”他继续读那首诗……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父老们七嘴八舌说说笑笑,斟酒也不讲究上下座位。连“我”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哪里还受外物的羁累?名利之徒追逐他们热衷的东西,哪里知道酒中有这么深的意味?


  “好啊,”庞遵叫道,“就让咱们喝他个‘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众人的酒杯又碰到了一起。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止酒第十六 下一篇:招饮第十四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