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第四

作者:陶渊明传 字数:16572 阅读:372 更新时间:2011/08/29

闲居第四


  公元383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意欲消灭东晋,一统天下。东晋派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徐州、兖州刺史谢玄为前锋,率八万人马抵抗。

  苻坚决定发兵南征东晋,遭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只有几个居心叵测的异族归顺者支持他。苻坚的太子苻宏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苻诜,还有他最宠爱的张贵妃也都来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铁了心要将全国的兵力物力财力孤注一掷。

  秦军来势浩大凶猛,兵力是晋军的十多倍,如泰山压顶一般,搞得东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谢安却镇定自若。谢玄来向他请示应战谋略,他就带着谢玄到城外的别墅去游玩,一字不提打仗的事,直到入夜才尽兴而返。桓冲要挑选三千精兵来保卫京师,他也一口拒绝,说保卫京师的人马已经足够,让桓冲守住自己的地盘就行了。京城的吏民听说谢安如此镇定,才松了一口气,市面逐渐平静下来。

  两军先在淮水的支流洛涧打了一小仗。北府兵的广陵相刘牢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奉命领兵五千,越过洛涧,直插秦军帅营。顿时杀声四起,火光冲天,秦军措手不及,四散溃逃。晋军一举消灭秦军一万五千余人,首战告捷,大长了士气。他们乘胜来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城东的淝水东岸,扎下营寨。两军隔河相望,大战一触即发。

  苻坚登上城楼,眺望淝水东岸。他看到对面的八公山上,似乎也布满了晋军。其实山上全是入冬以来落尽残叶的树木,枝桠横斜,远远望去,仿佛都是手持刀枪的队伍。由此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晋军首领想到,如果让前秦的百万人马都来到淮南,那八万晋军纵然是天兵天将,也难以抵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在他们没有完全集结前,打垮其前锋,也许可以趁势一举将其击溃。谢玄派使者到秦军那边说:“两军隔河布阵,难以短兵相接,这是持久作战的办法,不是速战速决的打算。如果你们把战阵向后撤一点,让我军渡过淝水,就可以决一死战。”苻坚以为正好将计就计,先把战阵后撤,等晋军渡过一半人马就猛烈反扑,从岸边一直杀到河里,可以使晋军全军覆没。他同意了。

  苻坚不知道,两军对阵,谁先退,谁就可能失败。北府兵多数为两淮本地人,熟悉当地山川地形,对淝水哪里浅可以涉水而过,哪里狭可以飞架浮桥,都一清二楚。秦军这边,苻坚惯于保密,只有几个主将知道撤退是假,不少将士在洛涧之战中已经尝过北府兵的厉害,心里怀着三分恐惧。

  十月二十日清晨,苻坚的撤退令一下,广大秦军不知底细,顿时气丧胆夺,一退而不可收拾。晋军派八千勇士如离弦之箭抢渡淝水,猛虎般全力冲击溃退的秦军。早已混入秦军的晋军间谍也大喊大叫,散布秦军大败的谣言,秦军更是狼狈逃窜,如山倒河决一般。他们把风声鹤唳都当作晋军的呐喊,把枯树草丛都看作晋军的伏兵。抢渡淮水时被杀或自相踩死踏伤者漫山遍野,落水淹死的士兵将河道填满,后来者是踏着尸体趟过淮水的。晋军一路追杀三十余里,光俘获的牛马驴骡就有十万多头,文武百官的朝服、辎重粮草和奇珍异宝更是堆积如山。俘虏的士兵不计其数,后来为了安置他们,竟然在淮南及襄阳等地区设置了好几个郡县。

  晋军大胜的捷报送到谢安家中时,他正在和客人下围棋,匆匆看了一眼就放在座位边,面无表情继续下棋,客人向他询问,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小孩子们已经打垮了苻坚。”但客人告退后,他忍不住心中无比的喜悦,回房去的时候忘了脚下有门槛,木屐底下的木齿被撞断了,他也浑然不觉。

  前秦这一场大败消耗掉了全国的兵力物力财力,以前收降的异族将领趁机起事,使前秦政权很快就土崩瓦解。北方又陷入混乱局面,偏安东南的东晋日子好过了一些。但一旦没有了外来威胁,东晋内部就出现了祸端。


                     2

  淝水之战后的第二年,桓冲去世,谢安因功被任命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家到了最显赫的时期。可是好景不长,孝武帝唯一的胞弟、琅琊王司马道子逐渐参掌朝政,得寸进尺,谢安一天比一天受到排挤。

  司马道子十三岁就当了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十七岁就当了司徒,平定淝水之乱时才二十岁,就当了录尚书事。谢安已经是老头子,觉得这个皇帝的弟弟不懂事又难缠,只好退避三舍。司马道子却一点都不退让,他竟然吹嘘说,大战还没打响的时候,是他琅琊王亲自带着仪仗到钟山去祈祷,并送上相国的封号,山神才到八公山上显灵,秦军才误以为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军,这样才惊惶失措一败涂地的。

  孝武帝司马昌明和琅琊王司马道子这亲哥俩,都是酒鬼,不分白天黑夜地饮酒作乐,根本不理朝政。司马道子如此年轻却手握生杀赏罚大权,就任性胡为。他信奉佛教,勾引美貌的和尚尼姑,把这些僧人和家里的奶妈、家童都封了官,这些人的许多亲戚朋友,也都给予高官厚禄,当了郡守或县令。这批新贵成群结队地在宫内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在朝廷里狐假虎威,随便发号施令。谁要是敢对他们说一个不字,司马道子就把谁抓进监狱。抓进去后也不审也不判,几年没人过问,狱吏个个都是牛头马面的恶鬼,虐待囚犯令人发指。

  公元385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在惆怅苦闷中与世长辞,时年六十六岁。他死后的第四天,司马道子又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军政大权全部落入这位皇弟手中,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他竟然卖官鬻爵,搜刮了亿万财富。还让人挖了一个极大的池子,用挖出来的土堆了一座灵秀山。他和那些小尼小厮,坐着船在湖里游荡,一天都游不完。孝武帝有一次亲临丞相府,感叹登上灵秀山能高瞻远瞩,却不知道这山是一锹一镐堆起来的。

  皇帝和丞相既然如此,朝官和郡县官吏势必变本加厉,耗费国家财富,征发百姓建造府第,搜刮钱财大饱私囊。淝水之战后十多年不打仗,国库却空空荡荡。百姓的劳役非常重,一年中连三天休息都摊不到。穷苦人家生了儿子不愿养育,死了丈夫或妻子,不敢再论婚嫁,有的人故意剁手截足,让身体残废;还有人剃光了头出家做和尚尼姑,用种种办法来逃避劳役。

  有些朝臣向孝武帝告发司马道子的倒行逆施,孝武帝酒醒时想到这些,知道国政日益凋敝,也十分苦恼。但由于母后袒护弟弟,他拿司马道子也没有办法。何况他嗜酒如命,清醒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只要喝了酒,他就一塌糊涂。谢安在世时曾经问他:“请陛下揣测一下,驴子像什么东西?”他乜斜着醉眼回答说:“它的头可能像猪吧。”但他内心里并不是真糊涂,有一天晚上他在花园赏月,看到一颗流星掠过天际,就端起酒杯向流星敬酒,嘴里喃喃说道:“飞星飞星,敬你一杯酒。古今的帝王都和你一样,转眼就化为乌有。人人都喊我万岁,可万岁天子世上哪里有?”

                     3

  就在谢安去世的那一年,三十四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这是母亲和叔父催促的结果。三年多了陶渊明还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不肯谈婚论嫁。叔父陶夔一回寻阳,就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来教训他,三十四岁的人了,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连老婆都没有,就跟白发老娘相对终日,这家哪里还像个家?孟老夫人倒是不说他,但只要他在屋子里坐着,她就用一双苍老而又浮肿的眼睛凝视着他,等他走到屋子外面,又对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一口气。与其说是被叔父的说教打动了,还不如说他是受不了母亲忧郁焦虑的眼神和深沉忧伤的叹息。为了让母亲解开愁眉露出笑脸,他又在敲锣打鼓声中迎娶了一位新娘。

  等到第二年,他的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渊明和全家都带来了极大的欢乐,陶渊明默默地注视着他的成长。再过两年,也就是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二儿子阿宣又降临到人间。等阿宣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妻子又怀了孕,转过年去竟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取名阿雍和阿端。

  短短四五年里就有了四个孙子,把孟老夫人乐坏了也忙坏了。渊明夫妇倒是发起愁来,这一下可多了四张嘴呀。全家七口人都指着园田居的那三十亩薄田,和陶渊明一人教书挣来的几个钱,日子实在艰难。妻子刚刚做完了月子,就去帮着街坊洗洗涮涮挣点买菜的钱,夫妇俩日夜操劳,累得又黄又瘦。但愁归愁累归累,看着四个花骨朵般的孩子,心里还是多了一分安慰与欣喜。

  公元389年(孝武帝太元十四年)的一个秋夜,全家人都已经入睡了,陶渊明还在灯前读书。孟老夫人带着阿舒和阿宣睡在隔壁厢房,渊明夫妇和两个新生儿睡在这边。为了省油,他把灯捻拨得很小,灯光很暗,只照亮了他手中的书和他的脸。

  窗外传来秋虫的鸣叫,异常清晰。陶渊明抬起头,万籁俱寂,夜已经很深了。他回头看了一眼酣睡的妻儿,心弦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只有他一个人听得见,那一声响飘出窗外,融化在湛蓝的夜空中。

  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床边,轻轻坐下,凝视着这对双胞胎儿子的小脸。两张小脸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就像两块通黄的软玉。那撅起来的小嘴巴,那小小的鼻头,那均匀而平静的呼吸,那从微合的眼皮中钻出来的睫毛……都一模一样,两块一模一样的软玉。

  陶渊明就那么呆呆地注视着,看看这张小脸,再看看那张小脸,怎么也看不够。妻子忽然醒了,伸了个懒腰。

  “怎么还不睡啊?坐在那里发什么傻?也不怕耗灯油?”

  陶渊明笑了笑,过去吹灭了灯,走回来钻进被窝里……
  一阵无声的缠绵之后,妻子忽然问道:“阿舒的四岁生日快到了,该给他取名字了。前几天就跟你说过,你想好了没有?”东晋时的规矩,孩子到四虚岁生日的时候就要正式取名字了。

  “想好了。按陶家的家谱,我这一辈是水字边,他这一辈是人字边,这几天我想了好多人字边的字,最后觉得‘俨’这个字最好。他的字我也想好了,就叫‘求思’吧。”

  “俨?求思?有什么典故吗?”
  “明天再告诉你,”陶渊明刮了刮妻子的鼻子,“都二更天了,再说会话你就睡不成了。”妻子每天都比他起得早,天刚蒙蒙亮就要起来洒扫庭除刷锅做饭。

  “陶俨,陶求思……”妻子默默地念叨着,脑袋一歪,又睡着了。
  可陶渊明却怎么也睡不着,对面的窗子将一缕月光送到床头,他来了诗兴……
  就在这天夜里,他打好了《命子》诗的腹稿。


                      4

  舒儿,你在奶奶那边,一定睡得很香吧。过些天你就四岁了。你知道吗?爸爸已经给你取好了名和字。你想知道吗?在告诉你名和字之前,我要先给你讲讲你的“姓”,讲讲我们陶姓的祖宗。

  舒儿,你知道吗?我们陶姓人遥远遥远的先祖,是禅位给大舜的帝尧。他起初居住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后来又迁居到唐(今河北唐县),所以他的后代有的姓陶,有的姓唐。陶姓的这一支,在夏朝称为御龙氏为国效力,在商朝称为豕韦氏辅佐过商王。西周时陶叔担任了尊贵的司徒,他的家族从此得以繁荣兴旺。这些古老的故事,等你长大了,我再慢慢给你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舒儿啊,到了汉朝,我们陶家又出了开封侯陶舍。他跟随汉高祖南征北战,手持宝剑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他的儿子陶青后来还做过丞相,以勤勉谨慎为后世传颂。(“於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舒儿啊,我们陶姓人就像那滔滔长江水源远流长,又像一棵参天的巨树枝条茁壮。随命运的变换和时机的多寡,有的归隐于江湖,有的显赫在朝堂。有时像奋游的巨鲸激起惊涛骇浪,有时像骄逸的虬龙蟠绕在云天之上。在我们当今盛朝,就出了你的高祖父长沙公。(“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舒儿啊,你的高祖父长沙公,不仅有英雄的气魄,有盖世的武功,更树立了超群的德行,创建了卓著的功勋。天子赐予他爵位和土地,子孙可以世袭,授予他征伐的大权,让他领兵驻守在边境。大功告成后他全身而退,丝毫不在意个人的宠辱。看看本朝的文官武将,有几个像他那样忠君爱国,有几个有他那一片赤子之心?(“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舒儿啊,你的曾祖父做过武昌太守,为官恭敬谨慎,做事有始有终。境内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他正直的名声也四处传颂。你的爷爷满腹才学却一生布衣,他将真情真性寄托在山水风云里,从不把世俗的得失名利放在心中。(“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舒儿啊,惭愧的应该是你的爸爸,无德无才,辱没了祖先的名声。我八岁就失去了父亲,也没有兄弟,从小就形孤影单。碌碌无为地活到三十五岁,不知不觉鬓发开始变白,看着你奶奶忧愁的样子,想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内心真是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你降临到人间,你知道吗,听到你的第一声啼哭,我是多么高兴?(“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舒儿啊,算命瞎子告诉我,你出生在吉日良时。今天我为你取好了名和字,你的名就是“俨”,你的字就是“求思”。“俨”是温和恭敬的意思,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牢记,处处如此。孔子的孙子孔伋,他的字就是“子思”,我希望你将来读书不只是为了做官,更要向圣贤学习,培养自己的德操和品行。(“卜云佳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舒儿啊,俗话说瘌痢头夜里生了儿子,也赶快点起灯火来照视,人们都希望儿子胜过自己,并非只有我才如此。一看到儿子降临人世,总希望他能长大成人。每个人都是这样讲,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真情。(“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舒儿啊,太阳和月亮昼夜换班,你很快就要度过孩提时代。人的一生幸福不会侥幸降临,灾祸却总是突然到来。爸爸妈妈起早贪黑地做事,只愿你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可假如你成不了才呢?那我还会爱你,只能对着苍天感叹一声:“亦已焉哉!”(“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5

  司马道子最信任的人是王国宝,他是谢安的女婿。谢安早就发现这个女婿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投机钻营、反复无常的浪荡子,对他看不入眼,始终不肯重用。王国宝也对这个老丈人恨之入骨。他有一个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司马道子掌权后,他以看妹妹的名义经常到司马道子的王府中去,把司马道子巴结得晕头转向,一步步爬了上来。他先当秘书丞,后做侍中,很快又升任中书令。谢安死后,他更成为朝中红人。他家中妓妾有好几百人,书斋竟然仿照皇宫里的清暑殿建造,穷奢极欲,荒淫不堪。他的模样儿怪俊,肚子里却全是坏水,因而被时人讥讽为“人面狗心”。

  他为了投机钻营真是挖空了心思。当时有一个尼姑叫支妙音,受到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尊敬和供奉,和皇太子司马德宗的生母陈归女经常走动。王国宝就拉拢司马道子的一个亲信袁悦之,让袁悦之去巴结支妙音,支妙音再巴结陈归女,陈归女就在孝武帝耳边天天说王国宝的好话。孝武帝觉得奇怪,顺藤摸瓜地追查下来,终于搞清了真相。他十分气愤,找个由头把袁悦之杀了,但王国宝是司马道子的红人,又是谢安的女婿,更是王氏家族的人,他不敢随便动。

  王国宝的弟弟、荆州刺史王忱死在了任上,他必须去江陵奔丧,同时把在荆州的亲娘接回建康。按照惯例,他首先要上表辞去官职。可王国宝片刻也舍不得离开中书令的高位,一拖再拖,拖了好几个月,以致被御史中丞褚粲弹劾,眼看就要丢官。王国宝束手无策,只好向司马道子求救,凑巧的是司马道子的相府里连日连夜摆了不散的宴席,王国宝臭名昭著,不敢在宴席上露面,而司马道子又不愿离开宴席去见他,因而见不了面,把王国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天晚宴上司马道子正在频频向宾客们举杯劝酒,随从突然来报,王国宝家有个婢女求见。司马道子听说这个婢女长得很美,就动了邪念,亲自到书房接见。不料这婢女就是王国宝,他为了掩人耳目,男扮女装而来,求司马道子为他说情。司马道子又好气又好笑,只得答应下来,为他在孝武帝跟前求情,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司马道子变本加厉地专权揽政独断专行,他和孝武帝之间的矛盾日见加深。王国宝看到这种情况,又到孝武帝面前去吹吹拍拍,说司马道子的坏话,揭司马道子的老底,把孝武帝也给蒙住了。孝武帝不仅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责,还夸奖他忠心耿耿。司马道子做梦也没想到王国宝做这种过河拆桥、倒打一耙的事,气得七窍生烟,亲自到中书省去找他算帐,骂他忘恩负义。王国宝见了司马道子撒腿就跑,司马道子拔出佩剑向他掷去,差点把他扎死。

  孝武帝因为大权被司马道子侵夺,母亲李太后又极力袒护弟弟,心里很不舒坦,着意物色能和司马道子抗衡的人。国舅王恭和王爽兄弟敢当面顶撞司马道子,孝武帝就任命中书令王恭为都督兖、青、幽、并、徐等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任命王爽为侍中。王恭和王爽都是王国宝的侄子,却很看不惯王国宝,成了死对头。

  黄门侍郎殷仲堪从不去阿谀司马道子,也受到孝武帝宠信,被任命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江陵。这是公元392年(太元十七年)的事,这一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又去世了。

                      6
  这位妻子是得痨病死的,也可以说是累死的。四五年里连着生了四个儿子,身体衰弱得很快。抚养这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小七口人的吃喝拉撒睡,也让她操了太多的心。长年帮街坊邻居洗衣服,终于落下咳嗽哮喘的病根。眼见得身体一天比一天瘦,脸也一天比一天黄,陶渊明却没有留意,直到开春的时候呕出一口血来,才去找郎中瞧,才知道是得了痨病。又拖了几个月,拖到秋天,她终于闭上了眼睛。

  妻子去世后全家的重担都落到陶渊明一个人身上,每天教完书回到家里,看到四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母亲跟着收拾都收拾不过来,心里非常烦躁。孩子这么多,又这么小,家里没个主妇实在是不行,孟老夫人就和陶夔商议,又给陶渊明说了一门亲事,是翟汤家的女儿,等到第二年春天就娶进了家门。

  翟汤是个老隐士,仁让廉洁,从不肯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屑于世事。当年王导、庾亮都曾经征召过他,他始终不为所动,立志隐居南山,终老田园。除了陶家,他还有一个亲家是写了《搜神记》的始安太守干宝。

  翟氏非常贤惠能干,侍奉婆婆,抚养前妻的四个孩子,都尽心尽力,不辞辛劳。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总算又井井有条了。陶渊明的心里也稍稍宽慰了一些。这一年是公元393年(太元十八年),陶渊明已经四十二岁了。到了夏天他看到木槿花盛开又凋落,就写下了《荣木》这首诗。

                     7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正是蕴藏在陶渊明心底的焦虑和忧伤。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昔已丧之。”木槿树在这里扎根生长,经历了多少个冬去春来,才开出了鲜亮明艳的木槿花。早晨这些花儿还灿烂无比,可到了晚上就枯萎凋丧了。“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人生就像是旅行,旅途总会有终点,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禁不住心中惆怅。面对朝开夕落的花朵,他想起了两位去世的前妻,也想到了自己。生命随时都可能走向终点,年华老去,自己还是一事无成。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曷存?”坚贞还是脆弱全在自己,是福是祸怨不得别人。不是圣贤之道如何皈依?不是为善之路怎能勉力实行?是自己不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不想努力做一番事业吗?不,不是,是没有一条能够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道路,是自己投生在了一个战乱纷争、暗无天日的时代。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可叹啊!我这庸碌的人!天资本来就浅陋。年华逝去如滔滔江水,我的才学却毫无长进。自己立志要不断前进,却又把时光白白消耗。想起这些啊,伤痛的心便倍增烦恼。

  但陶渊明并没有一味地消沉,在他内心深处,报国安民的理想还是一个燃烧的小火苗。他依然盼望着能有一位像曾祖父陶侃那样的人物出现,能够让他施展自己的抱负。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名,斯不足畏。”孔夫子说人到了四十岁还一事无成,就“斯亦不足畏也矣”,我相信他说的话肯定有道理,但自己却不肯认命!“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赶快吧,给我的车轮注满油,在我的马屁股上狠抽几鞭。即使有漫漫千里征途,不达目的我绝不会止步不前!

  他给二儿子阿宣取名“陶俟”,“俟”就是等待的意思,陶渊明在等待什么呢?


                     8

  公元396年(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夜里,孝武帝又喝了个酩酊大醉,跟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已经人老珠黄,应该废退了,我要另找一位国色天香的二八佳人。”这位张贵人因为得到孝武帝专宠,掌握内宫大权,她为人心狠手辣,听了孝武帝的这番话信以为真,竟然动了杀机。

  等孝武帝熟睡以后,他把宫里的宦官都灌醉遣散,然后叫几个宫女用被子蒙在孝武帝头上,使劲将他闷死。张贵人又贿赂左右侍从,要她们异口同声说:孝武帝是在梦中受惊吓后气窒心悸而死。

  皇太子司马德宗还只有十五岁,而且是个白痴。他咿咿唔唔连话都说不清楚,天冷天热也感觉不到,吃饭睡觉全要人侍侯。幸好他弟弟司马德文性情温和朴实,常在他身边细心照料。这个傻太子如何能追查父亲的暴毙呢?而司马道子则认为皇帝哥哥死得好,只要把皇太子这个白痴捧上皇位,以后他更可以肆无忌惮了。因此,他不准别人刨根问底,张贵人就逍遥法外了。

  孝武帝暴毙的消息传到宫外,王国宝连夜要闯进宫去,想乘混乱之际代写遗诏,把大权捞过来。但守卫在宫门的侍中王爽将他挡住,毫不客气地说:“皇上驾崩,太子还没到,谁敢闯宫就是乱臣贼子,格杀勿论!”王国宝做贼心虚,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


  第二天太子司马德宗登基,就是晋安帝。诏书下达,内外大小事情都要禀报司马道子,一切由他点头才能办。王国宝眼看大势不好,他反正有奶就是娘,又厚颜无耻地去投靠司马道子。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司马道子又被他迷惑住了,重新收他为心腹,让他参管朝政。

  王国宝又有了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了拦他进宫的王爽的官。王爽的哥哥王恭得到这个消息,对王国宝更是恨之入骨。王国宝又让他的堂弟王绪做了琅琊内史,兄弟俩有恃无恐,狼狈为奸,大肆贪污纳贿,穷奢极欲。

  他俩不断地劝司马道子削夺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兵权,消息传到王恭和殷仲堪的耳朵里,两人修缮盔甲兵器,日夜操练人马,上表要求北伐。谁都知道他们说北伐是假,意图进军建康才是真。

  一场内乱眼看又要爆发。

                      9

  公元394年(太元十九年),翟氏给陶渊明生了个小儿子,乳名阿通。

  小儿子的降生似乎给家里带来了福气,陶渊明一家的日子渐渐好过了。这两三年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连年丰收,不仅口粮够吃,而且需要盖起粮仓储存余粮,甚至可以酿一点酒。翟夫人善良贤惠,又有一副好身板,干起农活来一点都不比壮小伙子差。自从她进了门,每年插秧收割她都跟陶渊明一起干,有时干得比陶渊明还利索──陶渊明毕竟是四十多岁的人,而她正当壮年。找门生也由她一个人张罗,不用陶渊明再操心了。如果没有农活,陶渊明只要安心教他的书就行了,回到家就可以吃上热饭,几个孩子也都被翟氏调教得知书达理,再也不围着他吵闹了。她对孟老夫人更是恭敬体贴,婆媳俩处得很融洽。家里老老少少的人都被她调理得很周全,大大小小的事也都被她处置得很周到,着实让陶渊明宽心。夫妇俩平日里相敬如宾,酿好了酒,她先端一碗到陶渊明手里,有点举案齐眉的意思。

  公元396年(即孝武帝被杀的那一年)仲夏的一天,陶渊明吃午饭的时候,喝了一点酒,就在屋子前面的那片小树林里,支起了一张软榻,美美地睡了个午觉。睡得正香呢,忽然有人在他的肚皮上拍了一掌,睁眼一看,原来是翟夫人。

  “你拍醒我干什么?”陶渊明嗔怪道。

  “你看你看,四五十岁的人,在林子里睡觉还把肚皮露到外面?”翟夫人笑道。

  陶渊明低头一看,立刻红了脸。东晋时还不时兴连裆裤,只在肚子下面围一块布遮羞,叫作“裳”,那时的上衣很长,就叫作“衣”,像袍子一样,能够把下边都遮住。陶渊明的衣带不知怎么开了,衣襟滑落,肚皮就露在了外面,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确是不雅观。

  “哎呀,这衣带怎么就开了?”陶渊明惊叫道。

  “谁知道,是风吹开的吧?”

  “啊,是。你看这小风,飕飕的。”

  “是啊,凉气都怕日头,日头这么毒,他们都往林子里钻,所以这林子里边,就凉飕飕的。”翟夫人笑道。

  陶渊明凝视着她,半晌才说:“夫人,我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你还会写诗?”

  “别扯了,我只是在瞎说着玩,”翟夫人有点害羞了,“对了,我还真是来给你送诗的,郭主簿又让人送来了一首诗给你看,我就是为这个来的。”

  “拿来我看。”陶渊明接过诗卷,细细品读起来。

  “你去拿点酒来,我要边品酒边吟诗。”

  “还喝,再喝就上瘾了。”翟夫人嘴里埋怨着,可还是给他拿了来。

  这个郭主簿,就是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的别驾从事史郭若虚,现在当了江州主簿。他跟陶渊明经常有书信往来,主要是在唱和诗词。

  读完郭若虚的诗,陶渊明也动了诗兴,和了一首。

                     10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我家门前的这片树林子,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用来消夏真是棒极了。那一股股凉气啊,就像是存在了树阴里,等着我来享受。这飕飕的凉风,知道我来睡午觉,刮得格外起劲。可也不能太起劲了,把我的衣带都吹开了,让我的肚皮露在外面丢丑。这大夏天的谁会顶着毒日头到处跑呢?你也别怪我老不到你那里去玩了。现在庠序里也放了暑假,我整天没事,睡醒了觉就起来读会书弹会琴,的确是很幽闲。主簿大人,你就没有这个福气吧?

  “园蔬有余滋,旧谷获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两年收成不错,日子也好过了。园子里的蔬菜取之不尽,去年打下来的粮食,存在粮仓里,到现在还没吃完。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一家人能吃能用的本来就有限,奢求超过本来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凡夫俗子,这种人我实在不敢恭维。我家还酿了点酒,是用舂碎的粘高粱酿的,味道好极了。现在我老是一个人自斟自饮,一个人喝酒也有一个人的情趣,但你要是来了,尝尝我家的酒,我们在一起谈谈诗论论文,那该多么好啊。只是不知道主簿大人有没有这个闲工夫?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我的小儿子阿通,已经三岁了,整天就在我身边嬉戏玩耍,已经会说好多字了,可就是连不起来,说一句话吞吞吐吐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崩。逗弄逗弄小孩子,真让人高兴啊,让人名利之心顿消,忘记了世上还有做官这回事。我有时候眺望天上的白云,就会想到遥远的上古,想到那些“傲然自足、抱扑含真”的时代,真希望自己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


                     11

  但陶渊明的心情不可能总是那么好,有时也无缘无故地消沉起来,整天不说一句话。翟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敢问。她毕竟比陶渊明小一轮,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感受,陶渊明的心事也不能都对她说。

  前几年写《荣木》的时候,陶渊明就感觉自己已经老了,而过了四十五岁,他不仅觉得自己老,而且想到了死。东晋时人活过五十岁就算可以,多少王公贵族也都是三四十岁就完了,陶渊明也在想着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倒下。这两年一到秋天,陶渊明的腿就隐隐作痛,直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好,他已经染上了风湿病。正是因为这风湿病他才经常喝酒,慢慢的有了酒瘾,不犯病的时候也断不了。他终于理解外祖父孟嘉为什么喜欢喝酒了,美酒的确可以寄托人的性情。

  要是现在死了,会怎么样呢?四十五岁的陶渊明老这么想,想多了就提笔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挽歌是活着的人为死人送葬时写的,陶渊明却要给自己写挽歌,他要自己给自己送葬。

  第一首是写自己死的时候的情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陶渊明是不大信命的,他觉得有生则必然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无所谓命不命,就是早死也不一定是命,只是倒霉罢了。昨天还是人,今天就被小鬼勾走了,谁又说得清命是什么呢?生命本来就是很脆弱的,随时都有可能毁灭,实在没必要看作是命。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人死以后魂魄跑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只剩下一副枯骨放在棺材里。陶渊明也不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的孩子还小呀,大儿子阿舒也不过十岁,我要死了,他们可就哭惨喽。我的好朋友也会掉几滴眼泪的,但我已经死了,肯定不知道。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人死了以后,再也不知道得失了,也不明白是非了,是非得失不过是过眼烟云。千秋万岁之后,只怕连这一生的荣辱也没人知道了。这些实在都不必计较,我只恨活着的时候,酒没有喝够!

  第二首是写祭奠入殡的情景。陶渊明假设自己死后还有感觉(他并不相信真的会有感觉),能看得见众人给自己祭奠入殡的场面。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活着的时候没有酒喝,现在倒好,祭奠我的杯子里注满了酒,我却没法喝了,我已经死了。那浮起的酒糟啊,就像蚂蚁似的密密麻麻,但我什么时候还能品尝到呢?……看来陶渊明也不相信会转世投胎,如果他相信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不会这么问了。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人死后即便真有不灭的灵魂,又有什么好处呢?看着美味佳肴摆在祭奠的桌案上,就是不能吃,看着亲戚朋友在我的遗体边哭泣,也不能安慰他们。想说话嘴里发不出声音,想看东西眼睛里也没有光芒。我还是不要这不灭的灵魂好些。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活着的时候在屋子里睡觉,死后就要睡到荒郊野外了。荒郊野外可没有人来睡觉啊,我茫然四顾,倍感孤单和凄凉。听说人死了以后还能变成鬼回家,那我要是觉得孤单了,回家的时候一定是半夜,你们可都小心一点,碰到了也别害怕。

  第三首是写给自己送葬的情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茫茫一片的荒草,萧萧作响的白杨,寒霜初降的九月,把我的灵柩送到野外去安葬。四面无人居住,只有重重叠叠的坟墓。马在仰头长嘶,风在萧瑟作响……我已经踏上了不归路。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我的灵柩已经放到了坟坑里,你们在替我关上最后一道门。这道门一关啊,我将身处幽暗的密室,千年万年也见不到阳光。不管多么贤达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都是被关在幽暗的棺材里,千年万年再也见不到阳光!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给我送葬的人们,终于各回各家,把我一个人扔在了野外。亲戚朋友或许还悲哀得长久一点,别的人只怕在回去的路上,就已经放声高歌。我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把自己的身体同山川大地融合在一起,死也不过如此而已。


--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入幕第五 下一篇:初仕第三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