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点“戆”

作者:陆文夫 字数:4222 阅读:121 更新时间:2013/05/31

要有点“戆”

听说,现在评弹的生意不好。苏州书场日里说书,夜里跳舞;又听说,现在评弹学校里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改行不说书了,去唱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对评弹的冲击的确不小。那些歌星小姑娘,十四五岁,十六七岁,跑上台拿只话筒,摇勒摇就能赚大钱,还有名气。歌星出了名,比作家吃香。有一次蒋子龙到上海,住在上海大厦。蒋子龙看见歌星都到楼上的雅座去吃饭,便也跑到楼上坐下来,没有人理睬。蒋子龙叫服务员,服务员反问他:“你是啥地方的?”“我是蒋子龙。”“你楼下!”,蒋子龙也上不了楼,他不及歌星有名气。

  流行歌曲能在体育馆里唱,唱一场上千块,甚至上万块钱,哪一个评弹演员能有这点魔力?但也要看到,流行歌星的艺术生命不长,没有多少时间就不流行了。人家吃的是青春饭,一生一世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多赚几个钱也不要去眼热。比起流行歌曲,评弹学起来难,但是艺术生命力相当强,不少老阿姨现在还在说,说起来还是刮刮叫。

  评弹在目前好像勿吃香,将来也很难说就会吃香。但是什么叫吃香,能赚到钱就算是吃香吗?有些赚了大钱的明星也不定就香,人家谈论她或他时并不论及艺术,而是谈一些并不那么艺术的东西。所以我劝同志们,眼光放远一点,想得要多一点。退一步说,一个人也不能太聪明,不能让世上的好处都被你尽占。特别是搞艺术的人,都要有点“戆”,苏州话说是发戆劲。“发戆劲”是个很有内涵的动名词,是下决心、下死力、有些傻呼呼、戆头戆脑的举动。搞艺术的人没有一点戆劲,没有一点傻劲是搞不下去的。

  搞艺术的人,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要有那么一股子戅劲,可以有出息,能成名,也可能不成名。成名的人总是少数,不成名的人总是多数,唱流行歌曲的人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名的。不成名的人也默默地作了贡献,努力推动了整个评弹事业的发展,在那发展的顶峰,有那么几个人拔了尖,成了名,那成名的是靠未成名的人托起来的,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个人努力,本事再大也不行,总要有个队伍,有相当人数的一帮人。你们几个人可能成功,也是靠大家帮助。成功了勿要骄傲。出了点名,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老实说,人家帮了你不少忙,给你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我常常劝一些年轻的朋友,既然喜欢艺术,已经干了艺术工作,就安心点罢。一生一世弄出点名堂来就行了,没有大名堂,就弄点小名堂。大家搞点小名堂,加起来,整个评弹事业就变成一个大名堂。事业都是加起来的呀。革命取得胜利,也是一点点加起来的。历史就是这样加起来的。现在不少人讲“人过留名,雁去留声”。人活一辈子要留一点脚印,一点足迹。听听倒有点道理。中国的知识分子讲究大丈夫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包括写作,总之是为后人留下点东西。我后来想想啊,留下点什么也像是在海滩上留下点脚印吧,明天早上潮水一来,全冲光,海滩又是平的。每个人都要竖块碑,都要在地球上留个脚印,地球不大,大家都要留下脚印,后来的人怎么走路?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自己能留下点什么,而是首先要考虑的是让评弹如何能稳住阵脚,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手里衰败下去。

  评弹是一种市民艺术,过去的听众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曹老(汉昌)讲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过去我们说书,在台上我是高级知识分子,听众不懂我懂。现在不行,我坐在台上,下头都懂,全是高中生、大学生,学问比说书先生要大。

  有一次,我陪外国人去听书,听《白蛇传》里白娘娘和法海斗法一段。对这段书,以前听众很有兴趣,现在听的人不感兴趣,什么一道白光出来,现在听众不相信了,鼻头里怎么哼出宝剑来呢?弄弄白相相的。曹老说,他的《岳传》在抗战时期听众非常喜欢。为什么?抵抗侵略,可以发挥的呀。现在,金兀术是个少数民族,要讲究一下民族政策,怒打金兀术也不像过去那样容易引起共鸣。这就牵涉到脚本编写的问题了。

  评弹要写市民生活,这条路试试看,是否走得通?所谓写市民生活,就是写各行各业的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生活写的人熟悉,说的人也熟悉,听的人更熟悉,大家容易沟通,加上评弹又善于刻划市民的心理,容易成功。

  你说听众熟悉的事情,也不能就事论事。说一个老太太到小菜场去买小菜,买勿着菜,骂山门,可以讲得很生动,可以把各种老太太描绘得活龙活现。但是老太太的意见只是个现象,此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呢,你对物价问题,供应问题,要有你自己的看法,要在书中表达出来。评弹有个特点,即除掉说之外还可以评,可以大加发挥,这种发挥如果不是空论的话,可以说得十分精彩。

  有人写了一篇小品文,说鲥鱼现在买不起了(当年鲥鱼尚未禁捕),但他没有说明鲥鱼为什么会贵,不能怪捉鱼的和卖鱼的,怪只怪鲥鱼太少了,太名贵。吃鱼的人不买鱼,买鱼的人不吃鱼,都是厂里拎着走后门的。两百多块钱一斤也要买。送条鲥鱼,想分两台冰箱,要几吨钢材。送条鲥鱼,查起来只是送条鱼呀。鱼么,是当地特产,送条鱼给你吃,勿晓得这条鱼要几百元钱!六百块钱买一台双缸洗衣机去走走后门,黄鱼车上装着一部洗衣机送上门,众目睽睽,谁还敢要?检查起来不得了。

  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了。你看吃“奥鸡”的排队,不少人说生活苦,但经常吃鸡。过去吃只鸡不容易,杀一只鸡是大事体。吃鸡的人多,办养鸡场,养鸡场的鸡不好吃。鸡要吃,牢骚还要发。不少人说现在苏州市的吃不如从前,我是想得通的。我读书的时候,“松鹤楼”也去过,只好吃一个肉丝烧黄芽菜,就是烂糊肉丝。现在,大摇大摆跑进松鹤楼的人真多。

  以上的这些市民生活,社会现象,你不能浮光掠影地就事论事,只是讲菜不好卖,鱼卖不起,饭店时里的菜不如过去的好。这些事大家都知道,不足为奇。你要把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把这些的事体说到肉里去,要说得人家摇头晃脑,点头称赞,这种书听起来才煞瘾。这就要求说的人比听的人懂得多,理解得深。

  现代书的脚本都是新编的,评弹的脚本编得再好,说的人也不能照本宣科,文字和口语有很大的差别,不能把脚本里的“的、了、吗”都读出来。演员要根据脚本加以发挥。评弹老演员都有即兴发挥的本事,那是神来之笔,是编剧本的人写不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评弹不是编出来的,是说出来的。

  评弹是通俗文学,形式通俗,但思想决非浅薄,它能够用通俗、生动的表述,来反映深刻、广阔的现代生活内容。评弹和昆曲不一样,昆曲演现代戏,我不要看。着了件西装上台,唱的却是一拖三哼的昆腔,怎么看都别扭。

  一次,十多个国家的汉学家到苏州来游览,我请他们听评弹,看昆剧,他们都听懂了,看懂了,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觉得苏州有文化,有高雅的文化。外国人来,如果唱流行歌曲给他们听,跳迪斯科给他们看,他们不感兴趣。还不如在曼哈顿的大街旁看黑人跳迪斯科哩,跳得很有水平。所以,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不要以为评弹就是不吃香的。

  创作长篇评弹,有个问题要注意。写一部书要半年、一年。排书要几个月,不能刚开始说,内容就过时了,所以不能赶时髦。写一部书至少能说五年、十年,说的人也越来越熟悉,越说越好。所以选择题材千万不要配合中心任务,脚本刚刚编好,中心已经转移了,吃力不讨好。《玉蜻蜓》《三笑》,说到现在还在说,一代代的人加工修改,越说越精彩,他们那时没有什么配合中心,只是想如何让听众欢迎。

  过去好的节目,五十年、一百年能保留,什么道理?原因当然很多,故事情节,说、噱、弹、唱等等都有关联,我个人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评弹能够详尽地记载各个时代、各种人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把各种人物说得栩栩如生,真实细腻,有声有色,那些非常遥远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所以我们在编写脚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从生活出发,要对生活进行详细的描绘,不能粗枝大叶。

  历史的传承有两个途径,一是文字,一是口头,我们的评弹是用口头的方式来记载历史,把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各种生活记录下来,特别是能把那些闾巷之中的无名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大贡献。我们从事评弹的人,包括搞创作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点精神,要做“赣大”,要不计成败。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考虑怎么成功,怎么不吃亏,完蛋了。

  1989年(在苏州评弹学校的讲话)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曲终不见人 下一篇:有用与有趣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