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华盖集
《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 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 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3卷。
《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
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5年间所作杂文31篇及题记和后记各1篇。《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 -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收鲁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其中前二十六篇作于北京,后六篇作于厦门。另有1927年所作《海上通信》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
《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6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二篇。 包括《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学界的三魂》,《古书与白话》,《记念刘和珍君》,《马上支日记》,《上海通信》等。
《华盖集续编》继续着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的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华盖集续编》语言凝炼,见解精辟,讽刺深刻。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为鲁迅先生作品之一。《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杂文集,鲁迅撰。收入鲁迅1926年写的6篇杂文,1927年1篇,共7篇文章。收入《鲁迅全集》第三卷。鲁迅事迹参见《读书志第二千一百三十部·<朝花夕拾>》。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包括《厦门通信》、《厦门通信(二)》、《<阿Q正传>的成因》、《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厦门通信(三)》、《海上通信》等7篇杂文。
鲁迅在序中说:在厦门岛的四个月,只做了几篇无聊文字,除去最无聊者,还剩六篇,称为《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总算一年中所作的杂感全有了。
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他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是这样的勇敢无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将奋然而前行”的脚步。并且鲁迅对青年是很爱护的。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也是一个理智深刻的人。他深爱他的祖国,痛恨残踏祖国的外国列强,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努力拯救祖国,所以他总是与列强针锋相对。同时,他也看到了国人思想的麻木性,国人性格的劣根性,这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的非常清楚透彻。为此他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改造国人的思想性格,努力把国人某些不为人注意的病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在震惊的同时能醒悟其身;他也看到外国的许多优点,他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对待外国文化他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鲁迅的思想是有阶段性的,发展路程大体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在写《华盖集续编》及《补编》的当时,鲁迅对革命者流血牺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例如他看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对于“庸人”或“无恶意的闲人”的健忘他是不满的,要对其批评,使其觉悟,显示了其启蒙主义的色彩。但当时的他还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他对于人民的积极力量还缺少充分的认识,所以他又表现得有点迷茫,“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 评:七篇杂文明思想,勇敢无畏不彷徨。 奋然前行针锋对,血色之中见希望。 -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出关》、《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有点难懂。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
集外集
《集外集》为鲁迅文集。收录文、诗共60余篇,为1901年至1935年所作。 著名诗篇《自题小像》和《自嘲》即出自该集。
本书是作者一九三三年以前出版的杂文集中未曾编入的诗文的合集,一九三五年五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初版。这次只抽去已编入《三闲集》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和译文《PetoCfiSa′ndor的诗》两篇。《咬嚼之余》、《咬轿词*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系本书出版后由作者亲自抄出,原拟印入《集外集拾遗》的,现都移置本集各有关正文之后;《通讯(复霉江)》的来信则系这次抄补的;《〈奔流〉编校后记》初版时遗漏最后一则,现亦补入;所收旧体诗按写作时间的先后,在顺序上作了调整。 -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为鲁迅文集。书名由作者自己拟定,未编完而因病终止。1983年出版《鲁迅全集》时,由许广平编定印入。1957年在此基础上扩大重编。共收文一百二十六篇,为1903年到1936年间所作,包括当时搜集到的所有未曾编入各文集中各种体裁的作品。另有附录两部分,一为作者早年(1898至于1902年)诗文十七篇,均从周作人日记中录出;一为1919至于1936年间所拟启事、广告、说明等短文二十三篇。本集为鲁迅其他文集的补遗,是研究鲁迅的重要资料。鲁迅佚文,近来屡有发现。
本书书名系由作者拟定,部分文章由作者收集抄录,有的加写补记或备考。但未编完即因病中止,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是由许广平编定印入。这次抽去译文《高尚生活》、《无礼与非礼》、《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三篇和《<忽然想到>附记》(已录入《华盖集?忽然想到》注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和《编完写起》一则已移置《集外集》的有关文章之后;《<域外小说集>序言》已移入《译文序跋集》;《教授杂咏》的第四首系这次补入;若干诗文则按写作时间的先后,在顺序上作了调整,若干诗题据作者书录的题款重新核定。 -
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梁沈约撰。有纪、传、志而无表,成书草率,叙事又多忌讳,但保存史料较多。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四七九年),又为萧齐所灭。
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在八志中,《宋书·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宋书·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宋书·乐志》称邹衍为邹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 -
南腔北调集
《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 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上海的儿童》,《火》,《论翻印木刻》,《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等。
《南腔北调集》:1932年2月编定,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 "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 -
游南亭
《游南亭》南朝宋的诗人谢灵运所著作的五言诗,公元423年(景平元年)春末夏初,谢灵运远贬永嘉(今浙江温州)已近一年了。在朝时就因“既不见知,常怀愤愤”的诗人,这次受徐羡之挤排而远放,在他真是不幸;更何况南荒瘴疠,沉疴久缠,不能不感慨万千,顿生去志。这就是谢集中自《登池上楼》以下数诗的共同主旨,《游南亭》即其中之一。
-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先生有几项没有完成的写作计划。《中国文学史》便是其一。他留下了一部教学讲义,题为《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讲演记录《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对魏晋文学的演变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描述,实际上也具有文学史的性质。另外,鲁迅在一些短篇文章里,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各种问题的看法。现刊行的《汉文学史纲要》就是将上述内容汇集在一起而编辑成的。
关于《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需要做些解释,1926年下半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的课程,为此编写了一份讲义,定名为《中国文学史略》,似有与《中国小说史略》匹配的意思,此讲义有完整的手稿和油印本,共计十篇。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再次开设此课,讲义更名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纂《鲁迅全集》时,编者讲此讲义更名为《汉文学史纲要》,1981年版《鲁迅全集》沿袭了这一名称。
《汉文学史纲要》系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分篇陆续刻印,书名刻于每页中缝,前三篇为“中国文学史略”(或简称“文学史”),第四至第十篇均为“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首次正式出版时,取用后者为书名,此后各版均同。
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也有着极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独特的观点,他曾经计划写作《中国文学史》,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留下来的只有这本《汉文学史纲要》。该书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该书虽然只写到西汉两司马,但在这短短的十节讲义中,无论在选材、体例和观点上,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收入的还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此外,鲁迅其他有关古典文学研究的短文作为附录列于书后。本次出版,还配以精美插图约100幅,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大师经典的精髓。
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 -
准风月谈
《准风月谈》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3年所写的杂文六十四篇。包括《夜颂》,《“吃白相饭”》,《晨凉漫记》,《秋夜纪游》,《四库全书珍本》,《男人的进化》,《电影的教训》,《关于翻译(上)》,《喝茶》,《外国也有》等。
本书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
集外集拾遗补编
《集外集拾遗补编》收录1938年5月许广平编定的《集外集拾遗》出版后陆续发现的佚文,其中广告、启事、更正等编为附录一;从他人著作中录出的编为附录二。
-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后一集里部分稿件也经集中,其余则由夫人许广平代为辑成。这些杂感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符合于中国成语的所谓“深入化境”,在艺术上表现了突出的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风格。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的痛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
答贾九州愁诗三首
《答贾九州愁诗三首》为东晋学者郭璞的作品。
郭璞(276—324)东晋学者,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郭璞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 -
与王使君诗五首
《与王使君诗五首》为东晋郭璞作品之一。
郭璞(276—324)东晋学者,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郭璞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 -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古籍而写的三十五篇序跋。按各篇协作时间先后排列,对正文中的资料性差错,参照相关文献作了必要的订正。
《古籍序跋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0卷 -
葬书
《葬书》是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著作,全文不到两千字,却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其五大理论亮点归纳为:一是乘“生气”论;二是“藏风得水”论;三是“形势”论;四是“四神砂”论;五是“土质标准”论。
一、《葬书》首先提出了风水乘“生气”论: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二、《葬书》提出了藏风得水论: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三、《葬书》提出了风水“形势”论。
四、《葬书》提出了风水“四神”砂论
五、《葬书》提出风水土质标准论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巳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 -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5年所写的杂文四十八篇。包括《隐士》,《漫画而又漫画》,《人生识字胡涂始》,《论“人言可畏”》,《再论“文人相轻”》,《名人和名言》,《逃名》,《陀思妥夫斯基的事》,《论新文字》等。
《且介亭杂文二集》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收录了鲁迅1935年所作杂文四十八篇。杂文是鲁迅创造的一种新型文体。这种文体既吸收了英国随笔篇幅简短、绵里藏针、微而显著、小而见大的特色,又借鉴了魏晋散文“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特别是继承了魏晋文章的骨力。其杂感和短评,是鲁迅杂文的骨干,侧重于议论,融会了诗的境界、形象和美的文字等。它是诗与政论的融合,是史笔与诗情的结晶,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体,是战士和诗人一致的产物。 -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现实文学》,《中流》等。《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编》一起了。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所以就不自量其浅陋,和排印,装订的草率,急于出版的罢。这里重承好几位朋友的帮助,使这集子能够迅速付印。又蒙内山先生给予便利,得以销行,谨当深深表示谢意的。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许广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