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脉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在《脉经》一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述深刻而细致,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准确、实用。本书对重新翻译了《脉经》全文,并对重点字、词进行注释,有助于读者对《脉经》的理解和掌握。
书籍目录
- 序
- 脉形状指下秘决
- 平脉早晏法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
-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
-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
- 持脉轻重法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
- 辨脉阴阳大法
- 平虚实
- 从横逆顺伏匿脉
- 辨灾怪恐怖杂脉
- 迟疾短长杂脉法
- 平人得病所起
- 诊病将瘥难已脉
-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
-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
-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
- 平奇经八脉病
- 肝胆部
- 心小肠部
- 脾胃部
- 肺大肠部
- 肾膀胱部
- 辨三部九候脉证
- 平杂病脉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 诊四时相反脉证
- 诊损至脉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
- 诊百病死生诀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
- 张仲景论脉
- 扁鹊阴阳脉法
- 扁鹊脉法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 肝足厥阴经病证
- 胆足少阳经病证
- 心手少阴经病证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
- 脾足太阴经病证
- 胃足阳明经病证
- 肺手太阴经病证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 肾足少阴经病证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 病不可发汗证
- 病可发汗证
- 病发汗以后证
- 病不可吐证
- 病可吐证
- 病不可下证
- 病可下证
-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
- 病可温证
- 病不可灸证
- 病可灸证
- 病不可刺证
- 病可刺证
- 病不可水证
- 病可水证
- 病不可火证
- 病可火证
-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
-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
- 热病生死期日证
- 热病十逆死证
-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
- 热病至脉死日证
- 热病脉损日死证
- 平卒尸厥脉证
- 平湿脉证
-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
- 平霍乱转筋脉证
- 平中风历节脉证
- 平血痹虚劳脉证
-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
-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
-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
-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
- 平五脏积聚脉证
-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
-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
-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
-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
-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
-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
-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
-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
-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
-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
- 平妇人病生死证
- 平小儿杂病证
- 卷十
- 上足三阳脉
- 上足三阴脉
- 上阳跷阴跷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