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导读
-
兵要望江南
《兵要望江南》为晚唐易静的词集,一名《白猿奇书兵法杂占彖词》,收词七百馀首,占现存唐五代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强,易静打破花间传统,用词来谈论、传播军机、兵法,堪称中国词史及军事思想史上之奇书。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著者道世,京兆(西安)人,俗姓韩,字玄恽。法苑珠林,凡百卷(嘉兴藏作一二○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为一切佛经之索引。系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之性质。全书分为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共计四百数十种,其中有现今已不存之经典。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为方便。其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系录其要义。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阅藏知津卷四十三。
《法苑珠林》全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从《劫量篇》到《传记篇》,依其内容性质分为百篇六六八部。其中各篇除广引佛教经论说明外,有关感应的文章,则旁采百家之书以明其验。 -
撼龙经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筱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撼龙经》在辨析龙脉时,特别提出了星峰对应的理论,根据山峰对应的星辰情况辨山龙,还要看山龙本身的精神。开创性的指出:平洋低处也有真龙,即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撼龙经》首次将天星,主要是北斗七星外加天皇、紫微两星借用到风水形势的分析上,将山脉形势分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共九星,并描述了九星的形态和吉凶对应。
龙脉是风水学中最高端、最有全局观的精髓,它不仅存在于名山大川,也存在于平原、城市,是历代定都、选宅、开商铺的重要参考。杨筠松的《撼龙经》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 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是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
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一集》·三十卷、《地理大全二集》·二十五卷(通行本)是书一集之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二集二卷为杨筠松《青囊奥语》。
《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 -
谗书
《谗书》为道家著作,唐代罗隐所著。罗隐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谗书》五卷,唐罗隐撰。隐(八三三~九一○),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举进士十上不第,后入湖南幕,任衡阳主簿。中和间,避乱池州,自号江东生。光启三年起往依钱镠,先后任钱塘令、镇海节度使。天佑中,充节度判官。开平二年,钱镠奏为给事中。罗隐诗文皆享盛名,其诗多述怀才不遇之感及刺时讥世之旨,文以小品为主,多有感而发。本书作于咸通八年(八六七),时方应进士试,久不第而困处长安,自称他人著书以为荣,比为富贵,己之书则因以而辱,以困穷,仅自取谗,因以为名。所收凡六十篇,今本缺二篇,文体不一,或因时因事,或读书记感,大多议论犀利,见解独到,多述身世时政之感,为其小品文的代表作。今据清吴骞拜经楼刊本校点,并据《唐文粹》、清瑞榴堂刊本《罗昭谏集》及今人雍文华校《罗隐集》以校补。
-
缉古算经
《缉古算经》 ,汉族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王孝通撰。他是唐代初期数学家。根据《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唐会要》的记载,王孝通出身于平民,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23年前后)担任算学博士,奉命与吏部郎中祖孝孙校勘傅仁钧制订的《戊寅历》,提出异议30余条,被提升为太史丞。王孝通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方面。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作了《缉古算术》。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王孝通所著《缉古算术》,被用作国子监算学馆数学教材,奉为数学经典,故后人称为《缉古算经》。全书一卷(新、旧《唐书》称四卷,但由于一卷的题数与王孝通自述相符,因此可能在卷次分法上有所不同)共二十题。
在中国数学史上,《缉古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介绍开带从立方法的算书,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数学家早在公元七世纪在建立和求解三次方程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西方,虽然很早就已知道三次方程,但最初解三次方程是利用圆锥曲线的图解法,一直到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才有了三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这比王孝通晚了六百多年。王孝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十分得意。他在《上缉古算经表》中批评时人称之精妙的《缀术》曾不觉方邑进行之术全错不通,刍甍方亭之问于理未尽",由于《缀术》已经失传,王孝通的说法是否正确,已无从查考,但想来恐有失偏颇。他还宣称,"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谢以千金",这又未免有些过于自信。以后,宋元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四元术和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等,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
魏郑公谏录
《魏郑公谏录》全书共五卷。唐王方庆撰。魏郑公即魏徵,贞观十年魏徵主持修撰五代史成,进封郑国公。此书编录魏徵事迹,侧重其谏奏及与太宗的问对。元至顺年间,翟思忠撰《魏谏公续录》二卷,明以后失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行著录,但内容多和《谏录》重复。《畿辅丛书》删除重复后只余十八条,刻在《谏录》之后。明彭年又采《通鉴》、两《唐书))撰《谏录补》一卷,亦无甚价值。
《魏郑公谏录》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王方庆撰。方庆名綝,以字行,其先自丹阳徙咸阳。武后时,官至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终於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县公。谥曰贞。事迹具《新唐书》本传。此书前题“尚书吏部郎中”,盖高宗时所居官。本传不载,史文脱略也。《传》称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馀篇,此乃所录魏徵事迹。《唐书·艺文志》以为魏徵谏事,司马光《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标题互异。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方庆在武后时,尝以言悟主,召还庐陵。後建言不斥太子名,以示复位之渐,皆人所难能,盖亦思以伉直自见者。故於徵谏争之语,摭录最详。司马光《通鉴》所记徵事,多以是书为依据。其未经采录者,亦皆确实可信,足与正史相参证。元至顺中,翟思忠又尝作《续录》二卷,世罕流传。明苏州彭年采《通鉴》、《唐书》补为一卷。今思忠所续录二卷已於《永乐大典》内裒辑成编。年书寥寥数条,殊为赘设。今故删年所补,不复附缀此书之末焉。
----出《四库总目提要》 -
东观奏记
《东观奏记》三卷,唐裴庭裕撰。庭裕一作廷裕,字膺馀,闻喜人,官右补阙。其名见《新书。宰相世系表》,所谓裴氏东眷者也。王定保《摭言》,称其乾宁中在内廷,文书敏捷,号下水船。其事迹则无可考焉。其书专记宣宗一朝之事。前有《自序》,称上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奏选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
《东观奏记》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庭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自宣宗至今垂四十载,中原大乱,日历、起居注不存一字。谨采耳目闻睹,撰成三卷,奏记於晋国公,藏之於阁,以备讨论。盖其在史局时所上监修稿本也。《序》末不署成书年月。考杜让能以龙纪元年三月兼门下侍郎,十二月为司徒,景福元年守太尉,二年贬死。昭宗之二年,即大顺元年。此《序》云奏记於监国史晋国公,则当在大顺、景福之间。其云自宣宗至是垂四十年,盖由大中以来约计之辞。若以宣宗末年计至光化初年始为四十载,则杜让能之死已久,无从奏记矣。书中记事颇具首尾。司马光作《通鉴》,多采其说,而亦不尽信之。盖闻见所及,记近事者多确。恩怨未尽,记近事者亦多诬。自古而然,不但此书矣。
据序称,《东观奏记》系作者与吏部侍郎柳玭、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等人授命修撰《宣宗实录》时,深感自宣宗以来四十年,“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不存一字”,因此,他“自为儿时,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非编年之史,未敢闻于县官,且奏记于监国史晋国公(杜让能)藏之于阁,以备讨论。”是书编撰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二月,并于景福元年(892)上奏丞相杜让能。由于此书是为修撰实录作预备,所以撰作态度严肃不苟,内容也多属朝政大事或宫廷秘闻,史料价值颇高。所记如宰相马植与神策中尉马原贽交通事,已为两《唐书》所采用。如宣宗命萧邺为相,遣枢密使询问是否留其史职,宣宗惧有朋党,遽换崔慎为相,亦为《资治通鉴》所取而稍作修饰,反不如此书讲得明白。书中还有反映宣宗个人品行者,有反映大臣倾轧者,有反映朝章制度者,有关执政人物李德裕、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李钰、韦澳、崔罕、杜琮的事迹,更可补正史中传记资料之不足。 -
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略称《开元录》,二十卷,唐代释智升撰。
《开元释教录》凡二十卷。唐代智升编于开元十八年(730(庚午年))。又作开元录、开元目录、智升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全书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称‘总括群经录’(卷一至卷十),相当于代录,系以时代别、译者别,依序列举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代开元十八年,凡六六四年间,一七六名译经僧所译大小乘经律论,共计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其中有关译经之资料搜罗绵密,包括译经之异名、略名、卷数、存缺、原著者名、翻译年代、场所,及翻译关系者,所载译经又有译与失译之别、单译与重译之别、大经与别生经之别等。此代录部分系继承历代三宝纪、大唐内典录而来。后半部称‘别分乘藏录’(卷十一至卷二十),系仿自法经录之分类整理目录,相当于标准入藏目录与现藏入藏目录。别分乘藏录系以经为主,又分七类记载,即:(一)有译有本录(卷十一至卷十三),(二)有译无本录(卷十四至卷十五),(三)支派别行录(卷十六),(四)删略繁重录(卷十七),(五)补阙拾遗录(卷十七),(六)疑惑再详录(卷十八),(七)伪妄乱真录(卷十八)。最后两卷为大、小乘之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一○七六部,五○四八卷。盖历来所谓‘一切经五千余卷’之称即出典于此。其中之‘有译有本录’,将大乘经分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并注明单译、重译情况,为后世之大藏经编目所遵循。智升复将本书入藏目录以千字文编号,预防混杂,编定‘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编号所依据。本书记事完备详实,故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后世藏经组织亦大体依据本经录,先大分为经、律、论藏等部,更一一区别大小乘,大乘经中又以依五大部顺序排列为常例。唐代贞元十年(794)圆照作续编三卷,正名为《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宋高僧传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卷十九] -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为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将其合为一编。
《史记三家注》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史记》的声望随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駰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学者,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