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
清河作诗
《清河作诗》是魏晋著名文学家曹丕的作品之一。
-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是魏晋著名文学家曹丕的作品之一。
-
寡妇诗
《寡妇诗》是魏晋时期政治家曹丕所作诗词之一。《寡妇诗》是作者在友人阮元瑜死后,伤其遗孀孤寡而作的。据《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阮瑀卒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诗当作于此后不久。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
猛虎行
《猛虎行》是魏晋诗人曹丕的作品之一。《猛虎行》,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平调曲》。曹丕及曹叡都写过此题。曹丕这首诗意为对其臣下的劝勉。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是魏晋诗人曹丕的作品之一。
-
钓竿行
《钓竿行》是魏国开朝皇帝曹丕写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以象征性的隐喻,描写了一个女子不为芳饵所动,从而赞美了她的纯贞爱情和高尚情操。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生动形象,风格淡雅。
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这首诗为爱情诗,其二是说这首诗为寓言式诗。
其一
诗题“钓竿行”是乐府旧题,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列在《鼓吹曲辞》一类中,古辞已佚。但是从有关的材料中查证,原古辞是写夫妻爱情的,如西晋崔豹《古今注》就对原古辞的内容作过简明扼要的介绍:“钓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者,其妻思之而作也,每至河侧辄歌之。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为乐曲。”这就不仅清楚地说明古辞是一首爱情诗歌,而且也说明是一位多情的妻子对避仇而远离身边的丈夫的思念之词。这首诗即沿用古辞之意,刻画了一个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她对爱慕她的路人表示了极为爽直而含蓄的情意。
开头两句“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写出了这个聪明的少女越过滔滔的黄河,跨过宽宽的济水而向东遥望大海之滨,那里有她所爱的人。她不顾路途遥远,也不管如何疲顿,一心一意地奔向她所爱之人的地方,以表达专一不忘之情。然而,深深此情,与她同路的人恐未必知道,也未必有所询问,即使有所询问,也未必能消除他对她的爱慕、喜悦之情。所以路上的男子不得不用流传于民间、象征求偶的歌谣诗句“钓竿何珊珊,鱼尾何蓰蓰”,来暗暗地表达他对少女的爱慕之情。珊珊,多疑为是姗姗之误。珊珊,是玉佩的声音,然而钓竿何来声响,姗姗,是走路的美妙之姿态。以此来形容钓竿随着水波自然的颤动。《诗经·卫风》有“笤筵竹竿,以钓于淇”(《竹竿》)的句子,汉乐府《相和歌辞》也有“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蓰”(《白头吟》)的句子,都是写男女爱情的。在中国古代民谣里钓鱼常是男女求偶的隐语。作者在这里写路人用写男女爱情之歌谣诗句来表情达意,暗示对少女的爱慕之情。纵有挑逗之意,却无非分之举。对此,少女亦清楚地知道路人对自己的爱慕之情,纵是挑逗,却也不甚介意。可见二人的纯真之情。所以诗人接着写道“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这两句意思是说,少女对爱慕她的路人委婉而明白地表露:你这个对我表示爱慕、喜悦的路人啊,你即使有芳香的诱饵,那又 -
东阁诗
《东阁诗》是魏晋时期政治家曹丕所作诗词之一。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
月重轮行
《月重轮行》为乐府曲名。相传 汉明帝 为太子时,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其德,其二即《月重轮》。三国 魏文帝 、 晋 陆机 、 南朝 梁戴暠 等皆有《月重轮行》。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
-
十五
《十五》是魏晋时期政治家曹丕所作诗词之一。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
煌煌京洛行
《煌煌京洛行》是魏晋诗人曹丕的作品之一。《煌煌京洛行》是曹丕对战国和汉初的人物进行评价的一首诗歌,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
孟子云,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此则诗人咏京洛之微意也。《魏风》园桃,尚有实可食,本诗园桃,并无子而空长。忧心歌谣,亦魏文篡汉,托为《黍离》之作也。
《煌煌京洛行》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前四句直言虚美者多败,表明人才应具有真才实学,而不应徒有华丽的外表。五至八句论韩信与张良之事,通过对比表达赞赏张良的态度。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极端,物极必反,反则受其乱。十三至二十四句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不同的侧面补足前意。末尾句赞扬鲁仲连,与前面赞扬张良形成了呼应之势,至此也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