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
朔风诗
《朔风诗》是魏晋朝诗人曹植所作诗词之一。
-
龟虽寿
《龟虽寿》东汉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龟虽寿》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新鲜气息。《龟虽寿》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
度关山
《度关山》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作品之一。这首诗抒写了曹操的政治理想。《度关山》是乐府旧题,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 相和曲》。其云:“《乐府解题》曰:魏乐奏武帝辞,言人君当自勤苦,省方黜陟,省刑薄赋也”。
皋陶甫侯!虞舜时代的狱官之长,以秉公执法著称。伯夷!就是“不食周粟”的伯夷。许由!传说中的高人,尧让帝位于他,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遂隐于箕山。
《度关山》从“人为贵”入笔,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怎样才能纠正“侈恶之大”呢?诗人主张“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通过言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
送应氏二首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
元人刘履《选诗补注》卷二中评道:“《送应氏二首》,赋也。……既伤洛阳被焚,荆棘荒秽,则清时之难得可知。复言游子久不归,念我平生居,则嘉会之常不可知矣。故于此叹人生之脆促,愿得常相欢洽,而今亲友远游北方,则其情念当何如哉!”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第二首诗:“曹植诗中所见对友情如此强烈的赞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性质。……在曹植之后,友情成为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所占有的地位,如一男女爱情之于西洋诗。这个创始者就是曹植。换言之,是曹植发现了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
赠徐干
《赠徐干》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作品之一。
赠人之作,是曹植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赠”字为题的就有《赠王粲》、《赠丁仪》、《赠丁翼》、《赠丁仪王粲》、《赠白马王彪》等。此赠友人徐干。 -
怨歌行
关于《怨歌行》的作者,一向众说纷纭。然而,将著作权归于曹植当不成问题。根载,太和元年(227)年,曹魏发生了一场大的自然灾害。这首诗叙述了周公旦忠于朝廷之事,从其内容看,似与曹植的生平事迹相关。如先写周公旦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被管叔、蔡叔中伤一事;又写周公旦被迫流亡楚国、心中想着朝廷之事;再写老天爷为周公旦鸣怨,降下自然灾害事。这些似乎都有曹丕登基后,曹植因受猜忌,而被迫四处迁移的影子。此外,希望为国效力的思想相通。诗虽多用曲笔,但从曹植生平事迹入手,似可见诗人忠于曹魏的火热之心。
-
圣皇篇
《圣皇篇》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作品之一。
-
对酒
《对酒》是曹操写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诗中描述了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不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的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诗人描绘的人生理想是在批判实现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即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的。 -
蒿里行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
名都篇
《名都篇》是曹植非常有名的五言诗,诗写京洛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无度的生活。全诗主要的篇幅都在写京洛少年的游戏与饮宴,反映了当时纨绔子弟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名都篇》属于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无古辞。诗写京洛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无度的生活。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以为这是曹植早期的作品,是建安年间他看到洛阳贵游子弟耽于逸乐的生活而作,其中甚至有他本人生活的影子。一以为从此诗所写的洛阳少年奢靡豪华的生活来看,不宜出现于建安或黄初年间,因洛阳在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破败零落,贵族子弟不可能有如此骄奢淫逸的生活,故此诗宜系于太和年间曹植入京时所作,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考曹植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所作的《送应氏》中说:“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可见其时的洛阳确实破落不堪,故从后一种说法。
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以为“刺时人骑射之射妙,游骋之乐,而无爱国之心”(《文选》六臣注引张铣语),即以讽谕为主,意在指责京洛少年的生活奢靡而不思报效国家。一说以为“子建自负其才,思树勋业,而为文帝所忌,抑郁不得伸,故感愤赋此”(《古诗赏析》引唐汝谔语),即以少年自况,由此表示心迹。然笔者以为此诗若定于后期所作,则其时曹植已不是裘马轻狂的少年,而其心境也抑郁不欢,故绝无可能以翩翩少年自况;而且从此诗的字里行间来看,诗人对这些贵游子弟实不无微辞,故在介绍此诗时还是取张铣的说法。当然,有人在此诗中看到了曹植本人早年生活的影子,正说明诗人对这种游乐宴饮的熟悉,而且其描绘的手段也是逼真而传神的。如果借一句前人评论汉赋的话来说,便是“劝百而讽一”,虽然诗人的意图在于讥刺和暴露,而给人的印象却似乎在赞美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