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
却东西门行
《却东西门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首诗结构甚有特色,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鸿雁、转蓬、神龙、猛兽、狐狸,其表象各不相同,诗人却善于抓取它们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本质特征来描写,故全诗显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尽管诗歌大部分篇幅是写比兴内容,描写诗中主题的仅寥寥数句,但因其比兴起到了延伸、拓展、发挥、强调主题的作用,所以整首诗仍然给人以含蓄深沉、内蕴丰富之感。 -
谣俗词
《谣俗词》是汉末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小诗。此诗揭示了当时人民百姓的困苦艰难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的人民疾苦的关心。
《谣俗词》说明了人民无衣无食,也为帮不了朋友而内疚,可见当时人民的贫困,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曹操用自己的心感受到了人民的疾苦,又希望自己能统一全国,让世人都笑脸常开,不再担心温饱的问题。曹操的心其实是向着人民的。 -
赠王粲诗
《赠王粲诗》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所作。清人吴淇说:“旧注谓粲在荆州,子建以此诗寄之。今复细玩,乃粲已至邺下。当时魏武欲易储,故子建有罗致群彦,以为羽翼之意。若是在荆州寄赠,定作山川阻修之语,乃云孤鸳在池,则近求非远求矣。”(《六朝选诗定论》)此说近是。大约王粲初归曹操,未任显职,悒郁不满,曹植便写此诗劝慰之。这首诗抒写对王粲的思念之情及劝慰之意,写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
秋胡行
《秋胡行》是乐府题,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所作。按题意,是写鲁国男子秋胡戏妻的故事,夸奖秋胡妻坚贞的情操。但曹操只是利用《秋胡行》的乐调,内容却是写游仙。要说游仙,也是汉乐府中常见的题材。但曹操这诗,却又不是真正的游仙诗,而是借了游仙的虚构,表达一种人生失落的情绪。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冬十月
《冬十月》出自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
赠丁仪
《赠丁仪》是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植的作品。据张可礼《三曹年谱》所述约作于建安二十三年。这是一首五言诗,前八句描写初秋天气转凉,木叶渐落,寒霜凝阶,清风吹阁的肃杀景象,再描写自然灾害农民生活艰苦暗喻如今政治时局阴沉灰暗。最后几句来表现自己对于丁仪的情谊,并在这形势严峻之时强作旷达宽慰挚友。
-
赠丁仪王粲
《赠丁仪王粲》为魏晋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
-
赠丁翼
《赠丁翼》为魏晋时期文学家曹植的作品之一。
-
观沧海
《观沧海》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品之一。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公宴诗
《公宴诗》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