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20期

诗人随笔

作者:佚名

字体: 【


  为李季长诗《杨高传》创作插图的一些回忆
  范 梦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我中学时代就十分喜爱的长诗。在大学学美术期间,我发现我的老师古元先生的版画风格,非常接近李季诗歌中的人物,个个都那么朴实到家,陕北味十足。有一次我问古元先生是否认识著名诗人李季?他笑着回答说:“不但认识,而且还很要好。”
  大学四年级放冬假(1961年1月),我打算用积攒下的一百多元钱稿费去一趟延安枣园,为我的毕业创作提前作准备。临走前,我在王府井书店里买到了李季的新长篇叙事诗《五月端阳》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是他《杨高传》三部曲的前两部,回来后才又买到第三部《玉门儿女出征记》。
  一个冬假的延安生活,我一边与枣园农民一日三餐的过着大年,体验着生活:一边爱不释手地读完了李季的两本长诗。待过完年回到北京,我已改变了原先想以毛主席在枣园为题的毕业创作初衷,而打算改成为李季长诗《杨高传》三部曲作插图。
  开学后不久,我把这个想法汇报给辅导毕业创作的古元先生,他不但同意,还主动写了封信,让我去拜见李季同志,向他请教有关插图创作的问题。李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并谈了他对如何为《杨高传》创作插图的想法,大意是:这首长诗酝酿了很长时间才动笔,除了工作太忙,主要是到底采用什么形式写?最后决定用说唱诗形式,因为这更符合陕北的风情。所以,插图要尽量与诗在风格上相一致……我对李季同志说:古元先生已经对我提到了这一点,我将努力争取。但是,我在美院学了好几年素描,学的是版画,我不能搞成如邹雅同志为您装帧设计的那种剪纸形式,而基本还是要搞写实的……。李季同志表示同意,他说:“那当然,我熟悉古元同志的木刻,只要属于他的画风就可以。”
  1961年6月份临放暑假,我又去看望了一次李季同志,由于是在编辑部谈话,桌边周围堆满了书刊与稿件,我没待太长时间,大概只有十来分钟,主要是告诉他放完暑假,我要去陕北三边体验生活,为创作《杨高传》插图搜集素材,并说临动身前我会再来一趟,并告诉他,我初步打算用水印套色木刻形式做这套插图。记得当他听说我为了画这套《杨高传》插图还特意去陕北三边体验生活,很是感动,表情都有点变了,再三对我表示了谢意,并说:这次你要花如此大的精力为我的长诗作插图,我要好好思考一下应该如何修改……
  1961年9月初,开学后,临动身去陕北前,我又去了一趟《人民文学》杂志社,但由于李季同志已去东北,未能见面。记得我留下了一个简单的字条,告诉他,我去陕北后会给他来信的。
  9月中旬,我经西安先到延安,由于春节时曾在枣园住过一个月,对那里的老乡有很深的印象和感情,就赶去看望了几家,回到延安后又坐上汽车直奔三边之一的张家畔(靖边)。在这里住下来后与大队部要了一个肯定的通讯地址,便立即给李季同志写了封较长的信,一方面谈了几点我对长诗《杨高传》深入阅读的体会,一方面进一步说明我创作插图的几点想法。信寄出一个多月,至11月中旬的某天,接到了李季同志从北京寄来的信。
  李季在信中说:“知道你已到达三边,心里非常高兴,祝你丰收!你为我的这部长诗作插图,花了这样辛勤的劳动,让我心里很感不安。”
  对我关于长诗的几点体会,表示“你对诗的一些意见,大体是对的,某几点我也有同感,再修改时希望能得到修正。”
  其实,我不记得对长诗正式提出什么修改意见,还是围绕如何搞好插图,认为哪些情节应该更突出强调,男主人公杨高和女主人公崔端阳该如何刻画才更生动,谈了几点个人想法。
  天气已经进入寒冷的冬天,我躺在窑洞炕头的热被窝里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李季同志的来信,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因为那时他已经是一位我国很著名的诗人,而我只是一个刚过二十岁、大学尚未毕业的学生,他能如此热情地接待我,如此认真地给我回信,如对同辈同行般倾腹谈心,我怎能不感动?何况他信中的许多话对我如何深入生活和从事艺术创作,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信中说:“你既已到了三边,不妨好好欣赏欣赏它的沙原、草原,如可能,由张家畔(靖边)到宁条梁、砖井、安边、定边、盐池走一趟,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美妙的。有困难,到宁条梁或小桥畔一带走走也好。当然,你必须首先喜欢它,它的美,只向爱它的人展示。”
  原本,我是打算按原路经延安和西安返回北京,接到李季同志的信后,我接受他的建议,按他信中提示的线路去了堆子梁、安边、砖井、定边,经宁夏的银川上火车回到北京。
  从上述信中的文字可知,李季同志对陕北三边多么熟悉,多么热爱而有深情。作为一位诗人而不是美学家,且又是在信中顺手随意写出的文字,但李季却在这短短信函文字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道理:“你必须首先喜欢它,它的美,只向爱它的人展示。”
  任何一个从事过艺术创作的人,都会赞同李季的这句话,因为实践告诉艺术家:没有主观的热爱作先导,是不可能把客观的自然美加工而转化成艺术美的。李季自身就是这一美学道理的典型实践者,就是我们的榜样。没有对陕北的热爱,李季怎么会写出《王贵与李香香》这样优秀的长诗?又怎么会在《杨高传》三部曲中写了那么多优美的三边风光呢?
  李季在信中还进一步提示我:
  “喜欢不喜欢三边的人呢?和老革命、青年人好好交些朋友,到一些边远的山村去转转,听听他们唱的顺天游,住几个月,你一定会喜欢他们的。”
  李季同志说对了,我不止喜欢陕北风光,更喜欢陕北人。陕北农民的那种朴实之极的气质和热情之极的为人,至今令我回忆起来仍似昨天见到他们一般的深刻难忘。我是因为在中学时代就喜欢陕北民歌信天游(李季信中称“顺天游”)才在大学自费跑到延安的,我是因为在延安爱上了那里农民的淳朴才选择李季的长诗《杨高传》作为毕业创作题材,并决定第二次去陕北三边的。在陕北三边的几个月,我还学会了唱几首信天游,还学着写了几首信天游;记得,还是第一次去延安,回到北京后,就以陕北农民放羊时唱信天游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水印套色版画《牧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1961年7月24日第四版)。两个月以后又第二次去陕北三边体验生活。
  可见我对陕北风光、陕北人和陕北民歌信天游,也如李季同志一样是充满了深情的。
  1962年上学期,我全身心投入到《杨高传》的插图创作中,除了接受古元先生的专业辅导,又去拜访过李季同志两次,第一次是插图总体构思及草图完成后,古元先生建议我再去请教一下李季同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由于是些小构图黑白稿,他未提出什么意见,记得他再三赞赏了古元的画风,让我尽量多从古元的版画找到可学之处,并尽量按古元的教导去创作,就在方向上没错。第二次是我搞出几幅木刻的定稿,并刻制了两幅,一幅是杨高小时的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