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22期
诗人档案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贯日/可能是五步之内血溅当庭/好剑 由易水开始/渐趋无形”,侠客盖由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分流而来,由于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这一脉承关系。我们不仅可以从诗歌中透析出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还可以从诗人指向中见出荆轲以降的一种人格积淀来。当然,诗人没有止步于对于古典意境的再造,而是以一种现代意识进行了饶有意味的透视。这一类作品数量颇多:《春风十里扬州路》、《豆蔻梢头的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不是孔灏对扬州情有独钟,实在是扬州作为古代诗歌生发的载体,太适合诗人从现代角度进行抒写和透视了。我们看《二十四桥明月夜》:“银烛、红妆古扬州/宋朝的马 和叹息/解鞍少驻/人一生原居不得 繁华/所谓的漂泊/其实是拥有永远的家”,这种旷达的思辨是现代时空观的产物,但其中却浓缩了兴替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关人生的复杂况味。还需要再说什么吗?
主、客观的遇合与诗歌空间的拓展——评孔灏近期的诗歌创作
刘晶林
大凡好诗,应当具有如下特征,即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面对客体的把握,必须是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完全把对象与自己进行同化,并且在这之后,形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与升华。这样一来,外在的认识。顺理成章转化成了内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便是诗人对于审美领域的自由拓展,对于理想世界的自我创造。
孔灏的诗,就具有这样一种显著的特征。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同时,我们还知道,诗歌是诗人通过个体劳动对于生活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主观感觉,别无选择地成为诗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和创造过程的重要联结。于是,诗人主观与客观在不同组合状态下的遇合,形成了艺术生命凝铸的重要契机,乃是孕育诗歌、打造精品的产床。
现在我们来看《小野菊》这首诗:“秋至尽处,水含蓄,水含蓄到无边无际时/就有了心事/就鼓动岸边的小野菊,于草木萧瑟里,开得热烈而蓬勃”……孔灏在这里,把他笔下的小野菊,由客观存在,轻而易举地就引渡到主观感觉上来。接下来,诗人激情澎湃,“该怎样放纵你我的小野菊,该怎样忘掉你我的小野菊,,斟满秋天的一只酒杯我的小野菊/把我一饮而尽的饮者我的小野菊/你落落大方我就敢于狂野,你沉醉,我清醒到底”。至此,谁还说小野菊仅仅是秋日岸边的一株不起眼的普通植物?诗人通过主、客观的遇合,恰到好处地对小野菊进行了物化。于是,小野菊丰满了,唯美了,充满了诗歌特有的灵气。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了主体心灵与客观世界的遇合,并非一定能够打造出艺术精品,这里涉及到一个主、客观遇合程度的把握问题。这是因为,当诗人面对所需表现的客观世界时,主观于客观所调动和引发的隐潜在心灵深处的审美机制,多数情况下,往往呈现出一种比较消极的接受状态。而理想的状态则不同了,其表现为客观世界不再被动地被主体心灵观照,自由的主体心灵也不再造成客观世界的残缺。这种艺术创造中最高层次上的遇合。当是诗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显然,诗人孔灏深知此道。近观孔灏的诗歌作品,至少他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把握。
一是注重了同化过程。以《瓶里的月亮》为例,孔灏在诗中的暗示使某些对主体发生相似、形成的原始意象近似的事物被主观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审美心理结构与对象被相当程度的同化,便成了一种可能,从而为审美意识结构的发生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注重个性化。在艺术创造中主、客观遇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遇合过程发生时审美意识的具体性、独特性,在于审美意识是否具有充分发展的自由意识。那么,让我们来看孔灏的《两滴雨》:“他们在玻璃上追逐/日子像千姿百态的奔跑/流畅 而透明,两个世界之间,注定会有一些风景成为距离/会有一些距离成为风景”。就知道他是怎样把生活中新的发现与独特感受,以诗的形式,别具匠心地面对世界进行了诉说。
三是注重超越。我们知道,主观感觉中的生活与客观现实中的生活不是平行的。这是因为在主观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已经注入了个人的审美体验。正是有了这样的审美体验,客观生活便被主观感觉艺术化了,于是,就有了对客体的超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孔灏开始写诗。当时二十出头的他就在《诗刊》、《诗歌报》、《诗神》等报刊相继发表过大量的诗作,并多次在一些诗歌大赛中获奖。那时候他的诗更多的是讲究精致、唯美,讲究形式感,讲究类似施克洛夫斯基式的“陌生化”所具有的艺术区别于现实的独特感受。但诗人却不愿在一个固有的平台。作同一层面的轻车熟路式的行走。他拒绝重复,力求出新。他讲究诗的精致、唯美,却更加追求自然、和谐;他关注形式感,但更加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他对“陌生化”有兴趣,但更多的是张扬想象与语言在不经意间的鲜活和奇特。他的新作《孤烟直》、《白雪迎亲》、《在树的后面》等篇目,便是积极探索与超越自我的有力见证。
说到这里,我们最后的指向势必离不开诗歌的空间构成。诗歌空间的构成,是由诗人、作品和读者这三个环节组接的信息传递过程。前面我们说到孔灏在艺术创造中的主、客观遇合,都与诗歌空间构成的三个环节密不可分。由此我们断言,说孑L灏拓宽了属于他的缪斯的空间,一点儿都不过份!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我们期待视野的边界,必将是孔灏诗歌奋勇抵达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