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阅读中的质疑与发现

作者:佚名 字数:2653 阅读:229 更新时间:2016/06/09

鲁迅散文阅读中的质疑与发现

image

  ■东昌东校语文教师 王晓云 

  新学期刚开始,“20多篇经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的消息在各类媒体传播,虽然这一消息隔天即被证明不实,但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鲁迅的作品?今天,我们又该怎样读好鲁迅的作品?对于初中阶段的同学而言,学好鲁迅散文的关键是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质疑、提问是读透文章、分析思辨的关键。在教学或阅读名家名作时,我们尤其不要被权威的、传统的观点所拘泥,而要深入文本之中,摆脱思维定势,多借鉴历史时代发展变化后更真实、更客观的评价。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我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要关注自我的心灵感受,善于发现自己的触发与传统答案之间的矛盾,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和思考。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分析与思辨能力。

  预备年级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回忆了鲁迅童年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场所,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时,大多依照教参的讲授和引导,形成的基本观点是“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似乎构成了鲁迅对两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从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的回忆散文集。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是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对于一个天性少年,百草园是一个天然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营造了“我”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快乐天地,长妈妈的故事激发了“我”浓厚的好奇心,冬天雪地捕鸟驱赶了“我”在冬天的无趣。然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鲁迅遗憾、不舍:“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或许正是百草园的乐趣,我们才似乎顺理成章认为鲁迅肯定对三味书屋充满了排斥情绪。

  那么,鲁迅又为何要回味(而不仅仅是回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呢?鲁迅对三味书屋有过痛苦的、伤感的具体描写和记叙吗?——其实没有!同学们在阅读中如果能发现这个矛盾,就可以引导自己继续去深入阅读作品,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给自己布置一个任务,那就是我们是否能寻找出三味书屋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从中是否有百草园的泥墙根的共鸣呢?因此,三味书屋第一乐,依然是亲近自然、沉醉天性的快乐,是百草园的延续和发展。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对于在百草园中接触了各种昆虫、植物的少年而言,不知道“怪哉”为何物,肯定会想方设法要去了解,这符合儿童的好奇心。三味书屋中除了读书、习字外,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我”时时挂念,心中会有更多奇思妙想在涌动。因此,三味书屋第二乐,就在孩子对知识探究的乐趣。

  “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特别喜欢读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对先生朗读的内容以及神态动作的记忆极其深刻,三味书屋第三乐,就在于先生读书时的自我陶醉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更何况,先生的自我陶醉给孩子们很大的活动空间:“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都有一大本。”无论是游戏,还是描绣像,这些躲开老师的视线偷偷做的“小动作”是孩子特有的天性,也是最大的快乐所在。

  这些都是三味书屋留存在鲁迅记忆中的快乐元素之证明,多少年之后鲁迅居然还在挂念当初卖给同学的画作,可见这段经历的影响之深刻,意义之重大。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判断:三味书屋这朵“朝花”之所以值得“夕拾”,在于它同样留下了童年的快乐记忆。

  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原来都是作者充满童趣的快乐经历,那么为什么题目不直接写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就需要同学们进一步对这两种快乐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带给“我”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我们如果仔细重审题目的话,可以发现:“从……到……”是个过程,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百草园中的快乐是简单的、纯粹的,源于自然和天性,泥墙根一带的淘气,长妈妈讲的故事,冬天雪地捕鸟,没有任何约束。而三味书屋中的快乐是成长中的快乐:需要老师沉浸在自得其乐的朗读中,需要课间悄悄地溜到小花园,需要寻找机会探询一些相宜的问题……我们总不能永远留在童年吧,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恰恰体现了孩童逐渐成长为少年、由懵懂逐渐启蒙的过程。——不是么?作者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意味着自身的责任;不是么,待将来同学们读到高中课本中的《呐喊自序》,看到鲁迅留日归国、弃医从文,在绍兴会馆里“钞古碑”研究文学,是否会依然感受到三味书屋的影子笼罩吗?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初中学生怎样读名著 下一篇: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