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淖尔湖》(郭鹏旭)内容梗概

作者:佚名 字数:4197 阅读:25 更新时间:2016/06/09

《巴盐淖尔湖》(郭鹏旭)内容梗概

  《巴盐淖尔湖》是郭鹏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文共25万字。小说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描述的是一个展示的自然,其中包括湖泊、草原、山脉、动物和人类。另一条是暗线,描述的是一个不展示的自然,包括灵性世界、精灵和地狱。在这两种自然之间,在一个扑朔迷离的时空里,游走着一位完美神秘主义者,她超然物外,并孜孜不倦地传达着来自灵性世界的声音。演绎在作者笔端的流幻人生可谓多姿多彩,但《巴盐淖尔湖》的主旋律又仿佛回荡在一个遥远的彼岸。

  《巴盐淖尔湖》的构思和写作手法均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比人物描写更为细腻、深沉、厚重。巴盐淖尔湖、布拉克草原和巴古克拉山脉三位一体,构成了小说的基本自然轮廓。作者在以饱满的热情赞美大自然的同时,也把神性的和人性的色彩赋予了她。

  二、作者描写动物的热情似乎也大于描写人物的热情。草原上的牛、羊、骆驼、跳鼠,以及虚幻中的狮子、狼、蜘蛛等,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小说中插入了大量的诗歌,有些虚幻而朦胧,有些则深远而沉重。即便是在描述性和叙述性的文字中,也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使整篇小说读起来犹如一首长诗。

  四、小说主要采用纯客观的现实主义写法,但非现实主义的文字也随处可见,因此,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的奇妙景状。

  小说从男主人公蒙克图在另一个世界里回首他那凄婉而短暂的生命过程时切入主题。故事情节本来非常简单,但由于采取了倒叙和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段,就使作品显得千头万绪,难以捉摸。这也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

  蒙克图和女主人公乌云索娃是一对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青年。他们的爱情纯洁而真诚,读者在阅读中始终怀着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然而,作者下笔太狠,最终让他们成为官僚和冷漠的殉葬品。

  蒙克图是一个普通的草原牧民,凭借天赋自学绘画并自费进京深造,学成归来,正感上旗里搞庆典,他以自己的一技之长给参加庆典的各个单位做了几十辆彩车。出于对单位领导的信任,他自己借高利垫资,然而,活干完了却多年讨不来工钱。一方是债主逼债,另一方是欠款单位的推诿冷漠,使他走投无路。小说最后,男女主人公在阴阳两界的中间地带徘徊,无奈间或堕入色,或遁入空。那个美丽的姑娘乌云索娃,为了支持穷困的男友完成学业,曾出卖过自己的身体。

  而蒙克图一直被蒙在鼓里。

  蒙克图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然而那一缕佛光让他在神秘的玄空中找到了生的希望。老尼姑在冥冥中现身,让他花完身上所有的钱,并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神尼的指点下,万念俱灰的他步入了色情场所。他倾尽所有,准备堕落一次,可身心俱疲的他在色情交易中发现,自己竟然连堕落一次的资本也没有——他阳痿了。那个叫丫丫的小姐身上焕发出的人性之美,倒让人在世态炎凉的大背景下感到一丝慰藉。她告诉蒙克图去找黑老大喇嘛头,通过以黑吃黑的办法追到欠款。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更加剧了小说的悲剧成分:丫丫居然在无意中一语道破了乌云索娃卖身的真相。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也许蒙克图注定了要与这尘世绝缘,神尼也没能挽救他。找到喇嘛头时,他虽然重燃了生的希望,但喇嘛头不是他的救世主,而是置他于死地的直接杀手。蒙克图在湖边的芦苇荡里倒下时,真事俱已隐去,天地混沌一片。他终于得到了某种层面上的解脱。就在蒙克图的尸体被发现后的第三天,巴盐淖尔湖上又漂起来一具年轻女尸。死者被警方确认为自杀。自杀者的名字叫乌云索娃。

  这一对年轻的草原情侣,终于为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一场悲剧,读来让人回肠荡气,但流淌在作者心灵深处的蛮荒的美和元神的呈现,又让人感到无微不至的温暖。

  小说里人物形象众多,难以一一介绍,但老尼姑这个形象还是值得一提的。她可以说是小说的第三主人公。她的行踪扑朔迷离,充满了玄远和魔幻的色彩。她的身体在一个展示的自然里打坐或走动,而灵魂却游离在一个不展示的自然里。或者说她的灵魂就是一个不展示的自然。

  老尼姑出生在中国东北的一眼黑暗的地窖里。她没有一个具体的父亲,母亲被一群日本兵凌辱后怀孕了她。她出世时正赶上日俄在她们村子一带交兵,战斗结束时母亲抱着她钻出地窖,却被废墟中的一个俄国兵发现了。俄国兵吸干了她母亲一个乳房里的乳汁,便从另一片废墟中爬出一个日本兵来。为争夺另一个乳房里的乳汁,俩人展开一场生死决斗,结果双双毙命。日本兵临死前向她母亲的后背开了一枪,母亲倒下了。碰巧有一支抗日联军的队伍从那里经过,已成孤婴的她这才从九死一生中得救。部队在巴古克拉山上宿营时,在一孔深深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位潜心修炼的和尚。那和尚曾经是一座寺院的住持。寺院被日本飞机炸毁后,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于是便告别了晨钟暮鼓的召唤,只身躲进这深山里做了隐士。和尚见这女婴与佛有缘,便将她留下来抚养成人,后来成了他的闭门弟子。在她十五岁的那年秋天,满山的黄叶纷纷飘零的时候,老和尚在自己居住了近二十年的山洞里坐化了,留给她的只有几十部发黄的经卷和史书,以及几件不上任何档次的旧衣服。此后她又独自修炼了几年,她的辟谷功已经修炼到不动人间烟火的地步。山风吹来的时候,洞外的那株山樱桃树便不停地摇曳着,偶尔也抖落几颗挂在枝头的果实。她便微微睁开双目匍匐到洞口,一颗一颗地拾起来将它们吃掉,然后用内力将樱桃核掷出去很远。她吃那些果实不是为了充饥,而是要让樱桃核从果实的肉体里早一点解脱出来,在遥远的时空里长成一些枝繁叶茂的山樱桃树。

  老和尚坐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成了巴古克拉山上唯一的守护神,她用自己已有的定力抗拒着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那是一种一望无际的孤独,它像灵魂一样,不停地游走在崇山峻岭之中,游走在玄远而寂寥的穹苍之巅。在这与世隔绝的洞穴深处,她除了能聆听到冥冥中的神喻外,就只有洞外的枝头上百鸟的鸣唱。久而久之,她竟然能够听懂好几种鸟语了。当她用心灵跟那些小鸟对话时,那巨大的孤独便也消失得无影无形了。在神奇而庞杂的生物圈内,交流与沟通总是无限的。

  就在她十九岁的那年春天,当五颜六色的山花在枝头上烂漫的时候,一位流浪音乐家背着手风琴徒步来到巴古克拉山上。音乐家在山上结识了她,并把她带入喧嚣的尘世。俩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巴盐淖尔湖畔,这是她前世到过的地方。此后,她在这一带广积善缘,普渡众生,最终完成了大修。

  老尼姑在尘世间游荡了整整三十个年头,就又回到了曾经居住过近二十年的巴古克拉山洞。此时的老尼姑的确有些老了。巴古克拉山洞周围的景物也有些老了。岁月的流逝总是那么无情,即便是对于得了神喻的人与自然,恐怕也不能例外。在老尼姑风烛残年的时候,音乐家给佛教协会建议,在巴盐淖尔湖畔的灌木园里为她建造了普渡庵,并再次把她请下山来。老尼姑在庵堂上端坐了没几天就圆寂了。佛教协会为她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并请一位很有造诣的民间艺人塑了一尊佛像,成为她永久的化身。于是,普渡庵内依然萦回着来自另一片天空的袅袅圣音。

  这部小说的语言鲜活而脱俗,确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字里行间仿佛回荡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它在呼唤诚信,呼唤和谐,呼唤良知的觉醒和人性的回归。书中约有近20处错误,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逻辑错误,主要是编辑修改失误。比如,小说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天正好是国庆节,乡政府大门的上方挂起了“欢渡国庆”的横幅,矗立在院中央的旗杆上早已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旗和横幅都在强劲的秋风里猎猎招展。蒙克图凝视着横幅上的第二个字,心里觉得好笑,嘴里喃喃地说,他们这是要在水里头度过这个国庆节吗。”编辑在审稿时,把“渡”当成了错别字,顺手改成了“度”。这样一改,就造成了行文前后矛盾。

  二、有几个偏僻字是通过造字程序造出来的,印刷时出了故障,这几个字自动消失了,因此出现了空缺。

  三、原文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与传统方式不同,比如,作者一概不用分号、顿号和感叹号,问号的使用也与传统尺度不一致。编辑修改了少数标点,而多数没有修改。这就造成全文标点不统一的现象。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罪圈》(项兆斌) 内容梗概 下一篇:《末代紧皮手》(李学辉)内容梗概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