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的“祸首”——肝炎病毒
肝炎病的“祸首”——肝炎病毒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有许多传染病,像痢疾、霍乱、病毒性肝炎等都有可能由于食用病原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现已查清,病毒性肝炎据其致病特点可以分为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型,所引起的肝炎分别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是1973年于甲型肝炎急性型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的。甲型肝炎病毒除对人类致病外,还可以感染黑猩猩和小绒猴。此种病毒的结构特点是,为一种直径27纳米大小的、无囊膜的20面立方体对称的病毒颗粒,其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RNA)。甲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经口传播的,最常见的是和病人密切接触或食用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传染源是病人。甲肝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一般情况下经过100℃5分钟或使用漂白粉、次氯酸钠等溶液处理才能杀死。
乙型肝炎病毒又称Dane颗粒,它是直径为42纳米,有双层外壳的病毒颗粒。在双层外壳内部具有细纹结构的核心。其外壳一般称为表面抗原。其核心称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抗原是由3种抗原组成,即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HBeAg)。此病毒有较长的潜伏期,同时还有HBsAg的持续携带者,这些均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的携带者危害性更大,且其传染性为人们所不注意。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或注射感染,不洁饮食也是乙肝传染的途径之一。乙肝病毒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1~104ppm的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它能快速地杀死乙肝病毒。
由于发展了高度敏感的鉴定甲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的抗原和抗体的方法,发现了有一些与甲、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已知病毒无关的肝炎。因考虑此类肝炎可能有不同型别,故统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这种肝炎首先是从输血后的肝炎病人中鉴定出来的。输血和注射是传播此种类型肝炎的主要途径。这种肝炎的潜伏期可变性很大,大约在6~7周,最短的只有18天。多数病人症状类似乙肝。目前有关非甲非乙型肝炎了解甚少,从临床上发现至少有两种病毒与之有关。有关这一类型肝炎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