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创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3)

作者:王兴东,陈宝… 字数:5506 阅读:4 更新时间:2016/06/09

第35章 创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3)


  “可以。我们燕京的课程在正常进行。”严景耀说。
  “我们清华也在正常教课。”费孝通说。
  “是否还有清朝的翰林、进士?请你们推荐人才呀。”******说。
  “嗯……我没听说。回去了解一下。如有人才一定推荐。”张东荪说。
  “张先生,留在上海的张澜先生和罗隆基先生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危险?”
  “听说还好。张澜跟张群是同乡,在四川实力派中有影响,罗隆基与司徒雷登关系不错,还不至于有危险。”张东荪说。
  “现在大学里师生们的思想情况怎么样?”
  “在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教师们的生活很困苦,但大家仍然坚守岗位等待解放。有的人在蒋介石派飞机接他们去南京的时候都拒绝离开。当时,清华、燕京两校学生组织了护校运动。”费孝通说。
  “中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爱国的,是要革命的。”******高兴地说。
  “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去年6月15日,燕京230名学生拒绝领取美国提供的营养补助,6月19日,张奚若、朱自清、吴晗等110名清华教职工联合发表拒绝美国‘救济’的严正声明。朱自清先生生活很困难,他又有重病,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他逝世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严景耀说。
  “朱自清先生真有骨气,真是当今的叔夷、伯齐呀!”******的眼圈红了,沉默了好一会儿,“燕京大学的美国教职员现在怎么样?”
  “他们中不少人过去在中国人面前趾高气扬,现在也耷拉脑袋了。但也有好的,有个叫夏仁德的美国老师,在国民党派兵进校抓学生的时候,他把8名学生藏在自己的屋里,并且帮助他们逃跑。”雷洁琼说。
  “要把美帝国主义同广大美国人民区别开来。”******说,“美帝以帮助国民党的方式来侵略中国,要警惕美帝挑拨知识分子与共产党的关系,要丢掉幻想。但是,美国人民是友好的,同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
  四位民主人士深深点头。
  回到了宋庄,****的脑子里还一直转着******起草的《****、罗荣桓致傅作义公函》这件事。他觉得,不交这封公函也有问题。首先,毛主席对问题有通盘考虑,且极其缜密,在军委指示电里已有“傅作义业已动摇,但还有许多反动观点及妄想……因此仍须将致傅通牒交与傅方代表”,“此文件……是准备于必要时公开发表的”等语,不交就违反了中央的明确指示。再者,虽说已经签订了《和谈协议》,但仍然是纸面上的,万一将来傅作义不兑现,中央要追究起致傅通牒的下落,责任就全在自己身上了。
  ****与罗荣桓商量,罗荣桓权衡了利弊,也认为还是以转交为好,虽然《公函》的态度严厉了些,但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可以用这是《和谈协议》签订前所写的来解释。
  当天晚上7点,****吃完晚饭,穿上军大衣,把那封《公函》装在大衣的口袋里,坐着吉普车从宋庄来到五里桥傅方谈判代表的驻地,将《公函》交给了邓宝珊。
  ****刚走,邓宝珊从他的表情和做法里,感觉这封信有点蹊跷,马上掏出信来看。说实在的,这封信把他那刚签订了《和谈协议》的好心情扫除了大半。今天下午,****方面的三位首长都是和颜悦色,使人如沐春风;可是这封信里的口气却这样严厉,好像是当头一棒。这是怎么回事呢?他马上找来同为谈判代表的周北峰和参与谈判的刁可成,请他俩传阅了这封信。周是华北“剿总”土地处处长,刁是傅作义的三十五军的政工处长。
  “你们感觉如何?”邓宝珊的表情就像是一个医生询问重病的患者。
  “不好,”周北峰连连摇头,“措辞太严厉了,而且全是指责性语言。”
  “与其说是******,倒不如说是最后通牒呀!”刁可成说。
  “好吧,既然你们都这样看,我跟苏静先生谈谈。”
  邓宝珊来到苏静的房间。
  “邓先生,请坐。”苏静忙站了起来,热情地说。
  “苏先生,刚才林司令送来一封信,”刚一落座的邓宝珊没有任何客套,“让我转交给傅先生。我看了一下,是林司令和罗政委写给傅先生的。我觉得,信的口气太严厉了。根据我对傅先生的了解,他若看了这封信,很可能想不通,那就会影响北平的和平解放,咱们忙碌了这么多天的和谈成果,也就功亏一篑了。”
  苏静既没看过这封信,也不便索阅这封信,而且,他觉得林总既然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自己作为下级,也不好说什么。所以,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什么话也没说。邓宝珊走后,苏静考虑,邓宝珊是从和谈大局着想,是好意,他反映的情况很重要,还是要让上级及时掌握才好。
  这么想着,苏静立刻坐吉普车摸着黑从五里桥来到了宋庄。
  “林总。”
  “你怎么回来啦?”****有些惊讶。
  “邓宝珊刚才找我,说您让他转给傅作义的那封信,口气太严厉了,傅作义很可能想不通,那就会影响和谈大局。您看……”
  ****想了一会儿。
  “措辞是有些严厉。这样吧,在明天入城的途中,你用个人谈话的方式,让邓宝珊采取对事态发展有利的办法。也可以先找傅作义谈,如果一切都顺利解决,就可以不交通牒。如果谈得无效,就交通牒。总之,一切都由邓先生看着办。”
  1949年1月16日晚,前北平市长何思源来到北平中南海傅作义官邸,与傅作义商谈和平解决北平的问题。北平参议会议长许惠东也在座。
  “自从天津解放,我觉得北平人有些心安,”何思源说,“天津之战测出了人心。天津西有北平大军,东有塘沽,有河有海,并不太孤立,解放如此之快,大出人们意料。这说明国民党兵不愿打了,北平处于绝对孤立。北平解放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现在到了赶快行动的时候了。”
  “我们决定明天中午召集华北七省市参议会讨论北平问题,你明天早上在惠东的陪同下先拜访各军军长。18****作为代表出城到解放军前线总部正式表态。”傅作义说。
  “我们见了解放军,应该如何说明你的态度呢?”
  “你就说傅作义服从人民!”傅作义毫不迟疑地说。
  1949年1月16日晚,蒋介石邀请邵力子、张治中、张群、吴铁城和民社党负责人张君劢、青年党负责人左舜生到黄埔路总统官邸吃晚餐。
  “******14日对时局的声明,列位怎么看?”蒋介石问。
  “****所提八项条件,是要我们无条件投降。”孙科说,“要和谈就应在对等的地位上才能进行,****不能以战胜者自居。”
  “三大会战结束,人家本来就是战胜者嘛,我们还有什么话说!”邵力子说。
  张治中一看蒋介石的脸色阴沉了起来,连忙转移了话题。
  “今天主要是听民青两党的意见,我们党内改天再谈吧。”
  在当天的日记里,蒋经国写道:“邵力子公然主张‘无条件投降’。”
  1月17日上午9点,国民党中政会讨论和谈问题。蒋介石没有参加,由孙科主持。在会上,邵力子、张治中主张与****和谈,谷正纲、张道藩主张继续跟****作战,双方唇枪舌剑地争论了半天。从此,邵力子、张治中被视为“国民党主和派”。
  1949年1月17日上午9时,天空晴朗,没有风。一辆吉普车驶出了解放军控制的通县五里桥,驶向傅作义军队控制的清河镇。邓宝珊、刁可成和苏静坐在车上。两旁光秃秃的树飞快地向后掠去。邓宝珊回去的心情比来时轻松了许多,觉得车子也跑得轻快。苏静则感到了肩头上的一份沉重。
  “这次谈判气氛很好,又顺利达成了协议,真是难得呀!那封信嘛,我们几个昨天晚上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先不交给傅先生,免生意外。”邓宝珊说。
  “交不交,何时交,由邓先生定夺。只要对事态的发展有利。”苏静说。
  邓宝珊会心地向苏静点了点头。他知道,苏静的意见绝不是他个人的意见,昨夜他一定请示过上级了。
  1949年1月17日上午10点,中国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一分不差地来到了苏联外交部。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约见他,也不知是什么事。反正最近国内的战局很不妙,军人们就像传染上了瘟病,连连告警。外交部来电让他盯着苏联对国内请求其调停内战的1月8日照会的答复。从时间上来估计,八成是苏联政府对国内请求其调停内战的照会有了回音。
  对于这件事,傅秉常自己觉得有一点儿“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意思。得势的时候完全趴在了老美的身上,肆无忌惮地反苏,现在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又求人家出来帮忙。苏联不幸灾乐祸就是好事,还能指望它帮多大的忙呢?
  一见面,维辛斯基没有一句寒暄,就公事公办了。
  “大使先生,我奉苏联政府命令,向您转交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请求其充当中国政府和共产党和平谈判调停人的书面复函。”
  “谢谢外交部长先生。”
  维辛斯基客客气气地双手拿着复函,傅秉常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复函。
  “那贵国的意思是……”傅秉常想从维辛斯基的嘴里掏出一点苏联政府在外交辞令之外的意图,现在,这是国内最急于知道的。
  “苏联政府一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不认为充当上述备忘录中所说的调停人是适宜的。……恢复民主的、爱好和平的中国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而统一的取得主要应通过没有外国干涉的有关方面直接谈判和依靠中国内部的力量。”
  维辛斯基完全是一副职业面孔,就像学生背书似的机械地动着嘴巴,一连串的俄语单词像连珠炮那样不停顿地流了出来,都是复函里的原话。这家伙,都这把年纪了,记性真不错!傅秉常想。
  1949年1月17日中午,在北平新华门对面的北平参议会,召开华北七省市参议会讨论北平问题。参加会议的除了七省市参议长、北平市长、国民党驻北平军队的将官、一些记者,还有一些中统、军统特务。
  刚从南京回来不久的何思源介绍了南京正在酝酿和谈的情况,他还提了三点建议:一、要求把北平改称北京。二、要求在北京设中央政府。三、要求中央政府统一全权。与会者都表示赞同。会议决定,把这三点写入通电,同时发给国民党南京政府和****毛主席;何思源作为人民代表,第二天出城正式与解放军接洽。
  何思源下午回到家,见到了****北平地下党常与他联系的张均和另一个人。
  “何先生,****北平工作的负责同志派我们来提醒您,多加警惕,因为明早要出城,防备今夜有危险。”张均说。
  “谢谢你们,我会注意的。也请转告负责同志。”何思源说。
  何思源进到屋里,夫人何宜文和两儿两女都在等着他,听他带回来的新消息。
  “我明早出城,北平问题就要和平解决了。准备庆贺吧。”何思源说。
  “太好了!”孩子们欢呼说。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34章 创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2) 下一篇:第36章 创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