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明清时期第十五节)
历史趣话经典(明清时期第十五节)
第十五节:张小泉名称由何来
“张小泉剪刀”从其诞生之日算起,至今已与中国人民相伴了近350年。上至皇家宫院,下至平常人家,皆与其有着剪不断的渊源和诉不尽的故事。那么它是如何诞生,又如何为世人熟知、认可和热爱的呢?下面单讲一下“张小泉剪刀”自身曾经的故事。“张小泉”本为人名,是“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他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安徽黟(yi)县会昌乡(古称徽州黟县)人。与很多徽商一样,其在开始创业时尝尽了艰辛。张小泉的制剪手艺得自祖传,其父名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菜刀、剪刀、剃刀)”闻名的芜湖瀂港学艺,学成后在黟县城中开了个剪刀作坊,店名“张大隆”,并带着家小以店为家。张思家做事认真,待客真诚,他制作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名声也就渐渐传了开去。张小泉出生时,明朝还没有灭亡。但此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张思家的剪刀店也经营不下去了,便挑副铁匠担走街串巷,替人家打造镰刀锄头、菜刀锅铲。据说张小泉就是在这样奔波的路途中出生的,他母亲怀他时,有一天在一座山脚下的泉眼里洗衣裳,突然要生产,不曾想将孩子扑通一声生进了泉水里,她便赶紧挣扎着捞起来,之后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张小泉。生长在铁匠世家,张小泉耳濡目染的自然是打铁的行当,因此从小便学起了打铁的技艺,三四岁时就蹲在炉边拉风箱,八九岁时就学着打小锤等到长成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就基本学完了他父亲的技艺了。此时明朝已经灭亡,清兵开始入关并南下,张小泉父子俩逃到杭州从事打铁业。杭州毕竟是当时的大城市,商业较为繁荣,加上张小泉技艺精湛,铁器十分好销,手头也富足了起来,便在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重新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张小泉还很有悟性,凡事爱琢磨,根据“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句话,他还研究出了刃口“嵌钢(又称镶钢)”的制作方法,打铁的本领更比其父高明了。他铸的犁尖,耕起田来又深又快;他打的锄头,锄起地来又轻又巧;从他那儿买的菜刀,剁骨头也不会卷口;特别是在剪刀制作上,他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精钢加之于剪刀之锋刃上,首创了“嵌钢”制作剪刀的方法,这样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刀口锋利。又因其做工精细,剪刀轻便好使,开闭自如,他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于是别人制作的剪刀再也比不过他了。一传十,十传百,张小泉制作的剪刀很快便名噪一时,一些裁缝、锡匠、花匠等专业用剪的人等都慕名而来定制剪刀。加上地处当时杭州商业中心,其生意格外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