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美国观10 |
作者:唐洲雁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1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在青年时期,像20世纪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毛泽东曾经为以“美国精神”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所吸引,并在实践中一度尝试推行过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教育模式,最后是在看到“诸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才断然选择“俄国革命”的道路,接受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但那段思想经历对他仍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此后,在事实的不断教育下,他不仅从理论上对“美国精神”进行了清算和批判,而且在实践中逐步揭示了美国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帝国主义本质”,这是毛泽东美国观初步形成的显著标志。不过,无论是在建党时期、大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由于没有在党内取得主要领导地位,毛泽东对美国的这些认识和看法,还不可能形成全党所接受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只能称之为毛泽东个人的美国观。 第一节“美国精神”在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积淀 以往学界在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来源的时候,一般都只讲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两个方面,其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对青年毛泽东也有着潜在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书本中接受“美国精神” 根据现有文献档案大致可以推断:毛泽东开始关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及其代表人物,约在1907-1908年。那时他十四五岁,正处于人生之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却在父亲的要求下,辍学在家务农。不安分的毛泽东几乎看遍了山乡所能搜罗到的闲杂书籍。其中有一本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给他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境之中。 《盛世危言》写于甲午战争之前。在书中,郑观应简明介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概况。这大概是毛泽东第一次了解到美国。在描述美国的议院时,郑观应称其“民权过重,因其本民主也”;并认为“美利坚之政”,“其制尤善,可为万国之通法者也”。对于美国的铁路,则赞其“便于通商”,使得铁路沿线出现了“百货流通、商贾辐辏”的景象。他称赞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感叹其“心思日辟,智巧日增”。在这本书中,郑观应还提倡西方议会制的民主、教育和经济体制等。所有这些内容,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1936年,他对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EdgerSnow)回忆说:“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通过这本书,美国开始进入少年毛泽东的视野,引起他的关注。 《盛世危言》还激发了毛泽东恢复学业的热情。经过与父亲的反复斗争,借助亲友和老师的多方斡旋,他终于在1910年秋天得以离开闭塞的韶山,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一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课程,而且读到许多介绍西方文化的新书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世界英雄豪杰传》和《新民丛报》)。这些课程,是他接触西方文化的起点和桥梁;这些书刊,使他对美国开始有一些清晰的印象。 《世界英雄豪杰传》是毛泽东从当时的同窗好友萧二、萧三兄弟那里借到的。书中记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影响世界的要人。即将步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为这些人物的言行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华盛顿受命于美利坚民族危难之际,高举反殖民主义的旗帜,坚持与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民族独立胜利的事迹,更使他心向往之,感佩不已,从此立志要做这样的人。 在东山小学堂,除了《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读得最多的当算《新民丛报》。由此,他知道了中国的“大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的《新民丛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毛泽东从表哥文运昌处借到当时已经停刊的这一刊物后,爱不释手,读了又读,上面有许多文章他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从《新民丛报》的有关文章中,他对美国这个遥远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许多著名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着重宣传的西方“十贤”之一(梁当时介绍的西方“十贤”包括:哥白尼、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富兰克林、瓦特、亚当•斯密、伯伦知理、达尔文——引者注)。从毛泽东一生中多次谈到富兰克林的事迹看来,他在早年就已经熟知这位美国科学家和外交家,并为其与众不同的经历所吸引。 1911年,毛泽东顺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在经历了求学、参军、求学的反复之后,他毅然决定退学,每天到省立图书馆自修学习。在那里,他读到了一大批反映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同时也大大充实了有关美国的知识。后来他感慨地回忆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的同时,也研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四师与一师合并,毛泽东编入一师第八班。从这一年起直到1918年毕业,毛泽东关于美国的知识迅速增加并日渐丰富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国印象。 毛泽东在省城求学的年代,介绍美国的文献书籍已经随处可见。例如他所熟悉的湖南学者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便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历史地理、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读了使人眼界大开。再如毛泽东当时十分崇拜的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及其他》中,详细地介绍了他游历美国时的所见所闻,内容涉及美国的政府结构、外交政策、军事力量、民族风情,以及在美留学生及华人团体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些书籍给了毛泽东一个更加清晰的美国印象。正是从这些书刊中,毛泽东读到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了解了美国的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富兰克林、爱迪生等世界名人。从他们身上,接受了英雄主义、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启蒙。 |
欧阳修快马追字 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破鞋”第一人:哥哥竟… 高欢的老婆为何被称为“九龙… 言而无信君王,终惨死 狄仁杰不同寻常的晚年 袁世凯与明成皇后姐妹的风流… 武则天200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我是会员:会员投稿 我不是会员:匿名投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