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美国观56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2 |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
|
这里说的“中国革命”,既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世界革命”而言,也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度倡导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一切帝修反”的“世界革命”而言。它实际上是指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这里说的“中国革命视野下的美国观”,主要是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美国观;着重研究的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过程中,对美国的认识发展和策略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是将中国革命视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世界革命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共产国际解散后,虽然苏联的直接指导和具体联系减少了,但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依然存在,思想上、观念上、道义上的沟通与支持也没有间断过。抗战胜利后,新的美苏对峙格局初步形成,并逐步向两个敌对的阵营演变,中国革命也不能不受到这一大趋势的制约和影响。其特点是,当美苏关系尚在妥协之时,国共关系也相应缓和,和平与谈判成为主题;当美苏矛盾日趋尖锐并逐步转向冷战之时,国共关系也随之尖锐和复杂起来,美蒋势将发动内战,中共除了采取激烈的对抗和革命,别无出路。这是战后美苏关系与国共关系演变的基本走向。然而,“中国革命”毕竟不是“世界革命”的翻版,美苏妥协并不要求世界各国人民必然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和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也不会直接把苏联拖入新的世界大战。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廓清这些基本认识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打一场人民战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并形成了“中国革命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建设新中国的时期。然而通向新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对未来中国的目标,国民党与共产党有着截然不同的设想。中共的目标是希望经过和平民主新阶段而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国民党的根本目标则是把中国重新拉回到战前的状态,继续维持其对中国的一党统治。这样,国共走向对抗及其背后的美苏矛盾进一步公开化、表面化,情况更加复杂,使得毛泽东的美国观在新阶段的发展也充满了变数。 一、“中立美国” 如前所述,中共七大期间在继续开展对美外交的同时,加强同苏联的联系。然而苏联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和远东战略的需要,它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共和毛泽东所期望的方向发展。8月14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迫使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宣布独立,并接受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而国民党政府则获得了苏联不得援助中共的承诺和支持它在中国实现军令、政令统一的保证。 很明显,苏联同国民党政府改善关系是与美国协调对华关系的直接结果,其基础是双方一致承认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并以吸收中共代表参加国民政府作为解决国共争端的办法。为此,美苏当时都极力主张国共谈判。 在赫尔利的建议下,蒋介石于14日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商国是。美国方面推动蒋介石和谈的重要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美国虽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大,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强大,但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也确立了其军事大国的地位,这无疑是蒙在美国人心头最大的阴影。由此,美国方面把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的中国作为战后远东政策的主要目标,用以制约日益强大的苏联。而面对中国存在着国共两个对立派别的情况下,美国的选择是明确的,那就是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特殊关系。它的决策者们乐观地认为,既然苏联已在中苏条约中做出不支持中共的保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和谈,必定会使中共感到孤立无援,容易就范。 8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第一号总统令,声称“所有在中共(东北除外)的日本陆海空军都只能向蒋介石投降”。杜鲁门发布的“一号命令”使得毛泽东更为深切地体会到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本质。如何处置,对他和中国共产党来说,的确是个严峻的考验。 起初,毛泽东显然不打算在国际压力下让步。8月16日,他起草朱德致蒋介石电,声明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不准中共军队接受日军投降的命令,要求蒋介石“立即废止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同日,他又致电蒋介石:“朱德总司令本日曾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显然,此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美蒋苏三方达成的默契。8月22日,他收到斯大林的一封电报,明确要求他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办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否则发生内战,“中华民族有覆灭的危险”。在“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办法”问题上,斯大林的设想与美国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中共应解散军队,加入国民政府。斯大林的这一电报表明,苏联不仅不会援助中国共产党,而且还要求它作进一步妥协,以适应苏联对外政策的需要。 斯大林的电报,使毛泽东对苏联现行对华政策有了较为明白的认识。据他当年的翻译师哲回忆说,这封电报“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快,甚至是很生气”。既然得不到苏联的援助,那么正如10天前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演讲所提到的,毛泽东决定不受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立足于自力更生,再次调整中共的对外政策和策略。 为了消除斯大林电报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党内的不满情绪,8月23日,毛泽东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上作长篇发言,分析国内外形势,说明党在新的环境下所采取的方针和对策。他仔细分析了苏联坚持不允许同国民党发生对抗的原因,认为首先是苏联为了国际和平以及受到中苏条约的限制,不可能也不适于帮助我们;其次是苏联如助我,美必助蒋,结果新的大战将爆发,和平即不能取得。他强调指出:目前国共关系反映着美苏关系,影响着中国政局。尽管现在红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苏、美、英三国过问,都不准中国内战。因此,虽然蒋介石是共产党的敌人,但目前还不得不和他“搭伙”,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现实。基于这种分析,毛泽东提出准备走迂回曲折发展道路的方略。他认为,抗日战争的阶段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和平建设的阶段,全世界、欧洲、东方都是如此,不能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肯定的。我们现在提出的新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的口号是抗战、团结、进步。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因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苏、美、英也需要和平,不赞成中国打内战。因此内战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的,我们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是有实现基础的,能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同情。 8月26日,中苏条约正式公布。由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已经对苏联的态度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因此也就坦然面对。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毛泽东下决心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当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党内通知中,他把“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国共谈判的最终目标。 |
欧阳修快马追字 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破鞋”第一人:哥哥竟… 高欢的老婆为何被称为“九龙… 言而无信君王,终惨死 狄仁杰不同寻常的晚年 袁世凯与明成皇后姐妹的风流… 武则天200
|
上一篇 【目 录】 下一篇 |
我是会员:会员投稿 我不是会员:匿名投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