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25

作者:叶春声 字数:1253 阅读:4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25

九、鞭春
  鞭春又称打春、闹春,是一项古老的祭祀活动,明清两代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最为兴盛。每年立春那天,皇帝要到先农坛举行盛大的祭祀,并亲自扶犁耕种,以示提倡农耕之意。那时,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庆典,而在潮汕地区,则由各县的知县率领僚属到县城的东门外,举行祭芒神、迎春耕的仪式。立春的前一天,会将事先用稻秆、树枝塑造好的一座芒神,一头土牛迎到东门外,在立春那天的破晓时分,便分队前往祭祀。祭祀完毕,由知县带头,每个人鞭打土牛三下,以示导民勤耕。鞭春这一项祭祀活动,旨在提倡农民重视农耕,于是历代都盛行不衰。而且由于立春时节紧随春节之后,农忙尚未开始,而又春暖花开,天气宜人,适合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如唱春牛、舞春、游神赛会、舞社火、演潮剧等各种民间娱乐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此鞭春活动延续或演变而来的。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还有不少县城在继续举行鞭春活动,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形式略有变化,有的县城以真牛代替土牛。祭祀的时候,县长把一块绸缎挂到牛角上,扶犁扬鞭慢行一周,并撒下一把谷种,称为“示耕”。
  十、封冬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前后,就是潮汕农民“封冬”的日子。冬天到了,农事暂告一段落,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存粮食,做“冬节圆”,祭拜祖先。所谓冬节圆,就是冬至吃的汤圆。冬至那天吃“冬节圆”,但是人们会留下一部分不吃,用以“封冬”。人们把留下来的冬节圆,用“香线杆”把丸子串成一串一串的,在冬至的晚上,分别把丸串按大小长短插在各个地方,包括福德庙、宗氏祠、神龛祖像之前和谷仓、麦仓、豆仓、番薯仓、米瓮、睡床、门窗、灶头的旁边,还有鸡栏、鸭栏、鹅栏、兔栏、羊栏、猪舍和牛棚旁边。有的人家甚至在家中的器物上也粘上几枚冬节圆。“封冬”的意义在于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团圆。
  饶平地区有一种特别的封冬习俗,体现了农民对耕牛这一“农家宝”的喜爱和呵护。为了报答耕牛在一年里的辛苦劳作,在冬至节那天,人们会煮一锅冬节圆给耕牛吃,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耕牛的两个角、脊梁和尾巴上一一粘上一字形的冬节圆各3枚,共12枚,寓意在一年的12个月中,耕牛膘肥体壮,健康有力。
  虽然现在“封冬”的习俗比较少见了,但是每年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仍然有做冬节圆的惯例,以欢庆丰冬,展望来年。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24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26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