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25

作者:张均 字数:1225 阅读:6 更新时间:2016/06/09

张爱玲传25

张爱玲的母亲在欧洲游历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坚持认为新式的学校教育才是健康的、多元的教育,执意要送孩子进新式学校。张爱玲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他身上有典型的遗少习气,自己逛堂子、抽鸦片花大堆大堆的钱可以,但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他却无热情,他对子女并无太大的责任心。张爱玲后来描绘过这类遗少的“责任心”说,“等爹有钱**非得有很多的钱,多得满了出来,才肯花在女儿的学费上--女儿的大学文凭原是最狂妄的奢侈品”(《花凋》)。在晚年写
  《小团圆》时,她则直接批评了父亲的自私,“九莉觉得他守旧起来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便利。例如不送九林进学校,明知在家里请先生读古书是死路一条,但是比较省,借口‘底子要打好’,再拖几年再说”。好在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她不理睬父亲的大吵大闹,像拐卖人口似的,把小爱玲送进了学校。张爱玲的父亲开始想办法对付她的母亲。他不拿生活费出来,要她母亲贴钱,想把她的钱逼光,没有了钱,到时候她要走也走不了。他的
  这种作为给张爱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她的小说中屡屡出现这种遗少行径:《金锁记》中姜季泽想骗嫂子的钱,《倾城之恋》中哥哥用完了妹妹的钱,《创世纪》中儿子哄母亲的钱,《多少恨》中父亲想尽办法骗尽女儿身上的钱,《小艾》中五太太的丈夫把她的私房钱用得干干净净。现在她父亲也开始用这种大家族里司空见惯的方式来对付她的母亲了。
  她母亲自然看得透这些小伎俩,他们隔三岔五地就会吵起来:
  “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做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过了不久,父母就离婚了。
  他们是协议离婚的。张爱玲和弟弟都归她父亲监护和抚养,但她母亲在离婚协议里坚持张爱玲日后的教育问题--要进什么学校--都需先征求她的同意,教育费用则由她父亲担负。母亲并未放弃对张爱玲的责任,但短暂的幸福的家转瞬就破碎了。自此之后,张爱玲就再也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家的幸福。所以她有一句多少年后仍叫人刻骨铭心的话: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私语》)
  不过,对于父母的离婚,张爱玲后来也曾提到过,“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张爱玲传24 下一篇:张爱玲传26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