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5

作者:洪丕谟 字数:1855 阅读:6 更新时间:2016/06/09

话佛93章5

一次,佛陀和几个沙门聚在一起讨论人命长短问题。
  佛陀问道:“人命在多少之间?”
  一沙门回答说:“在数日间。”
  佛陀说:“你的回答说明你还没有得道。”接着再问另一沙门:“你看人命大概在多少之间?”
  “在一顿饭之间。”另一沙门想了想说。
  听完回答,佛陀仍说:“这也是没能得道的回答。”接着又问另一沙门:“你的看法呢?”
  另一沙门脱口而出道:“我认为人命在于呼吸之间,所以于出气不望入,入气不望出。”
  佛陀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说:“善哉,子可谓道者矣。”并随之赞扬:“真是修死想,为不放逸比丘!”
  自古以来,对于生命的长短问题,史书不乏记载。由于多数学者一致认为,人们一生实在太短,所以有“光阴如白驹过隙”、“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叹。这些感叹,有的从人生难得,当抓住分分秒秒,干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出发;有的则着眼于人生如梦,当及时行乐,岂不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然而对于生命,佛门也有着它别具的独到见解,随处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佛典载录,生命存在离不开寿、暖、识三要素。“寿”即命根体,为“一期生死之命”,亦即从生到死的时间历程;“暖”即体温,包括生命的生理活动;“识”即思维,包括生命的心理活动。唐代高僧窥基《成唯识论》认为,建立在色(肉体)、心(精神)相续不断基础上的“住识”(维持心理活动),就是所谓的“命根”。
  面对生命长短这一人生重大问题,佛陀从世界一切事物,无不处于“生住异灭”(四相)不断变迁的“无常”思想出发,所以十分强调人命在于呼吸之间而作不放逸的修持。
  “无常”有刹那无常、相续无常之分。当代佛学家李明权居士指出:“构成一条瀑布的无数水点始终在改变,谓之‘刹那无常’;水点始终在改变而瀑布仍有相对的外在稳定性,谓之‘相续无常’。”
  回顾人命在于呼吸间的说法,从刹那无常角度看,则“出气不望入,入气不望出”,大有出气不保入气,入气不保出气之感;从相续无常角度看,则也“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生命难保不转瞬即逝。为此,《涅槃经》第一卷说:“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影。”接着第二十三卷也说:“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住于恶法。”从总的方面来说,似乎更倾向于刹那无常。
  照此说来,佛门对此岂非成了悲观论者?其实不然。佛门强调人命在于呼吸之间的目的,全是为了珍惜生命,抓紧时间,抓紧眼前的分分秒秒,作不放逸的修持。同时也启示世人,不要沉湎在“昨日”、“明日”的世界里,而应该生活在“今日”的世界里,应尽情地享受千金一刻的现在,随时随地体会到眼前周围事物的美好,正如李大钊所说: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李大钊的这席话,颇得佛家的旨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坛经》),一切有为奋发的人,都应切记“努力请从今日始”的古训,紧紧掣住现在的铃,那么你的有限生命,就肯定会在刹那的现在中成其永远。
  由此再进一步,弃舍自我,关心他人,也要从现在,从眼下立刻做起,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如曾任日本关东电气工程会长的拥本先生那样,每天24小时,心里都在想着公司职员的福利和安全,彼邦人士能够如此,我们又何以不能如此?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话佛93章4 下一篇:话佛93章6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