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16
话佛93章16
古希腊神话里,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有个名叫厄洛斯的孩子。厄洛斯背后长着一对矫健的翅膀,平时,他总爱手里拿着弓箭,调皮地在天空里飞来翔去,对着人们的心坎发射。厄洛斯射出的箭有两种:一种是金箭,一种是铅箭。中了金箭的男女,总会情不自禁地双双产生爱慕之情;中了铅箭的男女就糟了,因为这意味着从此将失去爱情。
无独有偶,佛门经书里也有一种箭,名为欲箭。《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解释:“欲箭: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心。”世上众生,一旦被无穷无尽的贪欲牵着鼻子,就会在暂时的满足里灭掉智慧之光,最终坠进苦海。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佛遗教经》说。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四十二章经》也说。
当年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可却私行淫欲,还妄言说:“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不料话刚说完,她的阴中就烧起一阵猛火,随之猛火蔓延周身,终于使她跌进无间地狱。这是《楞严经》第八卷里的一个警世故事,宝莲香因被欲箭射中而遭了殃。
佛陀就不同了,当年天神向他献玉女时,他却以不净观把玉女看成是“革囊众秽”,不加理睬。
佛门教义,如要识心见道,非得拔除欲箭,把人世间的一切贪欲除尽不可,不然就像尘雾一样,难免翳目障心,又怎能明心见性?
从方法论讲,断欲去爱,不要放逸自身是法,“自净其意”,从“断心”下手也是法,并且是更加根本之法。
比较中西价值观念,佛门“拔除欲箭,究竟安稳”的智慧,竟和西方哲人一些至理名言,不谋而合。
赫拉克利特说得幽默:“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结合现实,爱因斯坦的自我表白也意味深长:“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同时剖析道: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宝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如果不是生活必需,一个人一旦沉湎于奢侈的物质享受,便就难免入于庸俗一路,而爱因斯坦则高蹈绝俗、壁立千仞,超脱于尘世之外,在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著的不灭贡献。
除了晓谕世人,契诃夫的一席话,更是带着一种警戒的口吻。他告诫世人:“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也不会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的,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
再宕回一笔,佛门《俱舍论》第一卷有偈道: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可见,一旦拔除欲箭,便就身住清凉世界,智灯慧炬,明我道心了。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待到欲箭一旦拔除,你还将惊喜地发现,非但此时此刻,慧炬常明,心住清凉世界,而且是那么地充满勇气,充满活力,竟至入于无所畏惧、宠辱皆忘的理想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