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18

作者:洪丕谟 字数:1607 阅读:6 更新时间:2016/06/09

话佛93章18

盗用现金支票,冒领现金32万元巨款的盗窃犯,年纪三十多岁的上海衬衫二厂海绿服装经营部主管会计闵伟,在外逃澳大利亚半年后,因为迫于生计和澳国警方追捕,终至走投无路而返回国内。结果,山穷水尽,在南京中山陵密林中服安眠药自杀未遂,被捕归案。
  闵犯的一念之差,使他在国家财产蒙受损失的同时,走上了犯罪自毁的末路。
  不管是商品社会,还是其他什么社会,毕竟是因为人的欲壑难填,所以“心”是一定要制的,否则就不足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结果则损人而并不利己,终至坠入无边的苦海。
  佛在入灭前曾经告诫:“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事放逸。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遗教经》)牛纵逸跑到田里,难免踏坏人家的庄稼。同样道理,人心如果一旦放逸,难免邪念滋生,牵着人去造种种恶业,结果坠入苦海,受诸苦报。所以,制心犹如牧牛,不要让它放逸才好。
  《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里,还用“牧牛渡水”作为比喻,说是通过制心之法,可以从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的彼岸,就好比牧牛渡水,从此岸渡到彼岸一样。
  可见佛门“牧牛制心”,止遏心中邪恶妄念,仅仅只是第一步的,而终极的目的,则是在于修行得道。《增一阿含经·牧牛品》中,就曾提出知色、知相、知摩刷、知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知所爱、知择道行、知渡所、知止足、知时宜十一种“牧牛”的方法,以几于道。
  “牧牛”的最终目的,既然在于“明心见性”,所以古代清居禅师作《牧牛图》,宋代师远禅师撰《十牛图颂》,便就宗旨明朗,毫不含糊。《十牛图颂》由《牧牛图》发展而来,书中以牛比心,从“寻牛颂”、“见迹颂”、“见牛颂”、“得牛颂”、“牧牛颂”、“骑牛归家颂”,直到“忘牛存人颂”、“人牛俱忘颂”、“返本还源颂”、“入廛垂手颂”,把深奥的禅门见解次第,剥笋似的由浅入深,一层层剥将进去,读来使人趣味盎然,大启心智。
  “牧牛”牧到从妄想中解脱出来,就算是“骑牛归家”了。
  颂曰: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多么地得意忘言(得其意趣而忘却言辞),自在优游!
  再进几步,就达于“返本还源”了。这时的意趣,便就是所颂的: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如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好一派心无挂碍,证入真如实相的境界。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擦掉心头的尘蒙,发现本来的自我,勇猛精进,利国利民,既然是大智慧,就得从大处落墨,大乘佛教从来就主张普度众生,反对把个人的小算盘打得滴溜滴溜。
  如果一旦“制心”成功,在人生的征途上,你还将必定成为一个理解他人的人,宽容他人的人,爱护他人的人。因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事实确也如此。见识愈多、智慧愈大的人,总是律己愈严,待人愈宽。我们不是常常对自己自由主义,可对他人却要求高得吓人的那些人不屑一顾吗?那么两者之间,你将选择哪一种呢?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话佛93章17 下一篇:话佛93章19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