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21
话佛93章21
佛经《大乘文章》说:“以己财分布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这就是佛门所说“布施”的含义。
有多种多样的布施,最通常的是“财布施”和“法布施”。用钱财、饮食、药物等救济贫病人家的叫“财布施”;讲经说法,化导众生的叫“法布施”。此外,又有“三种布施”、“四种布施”、“五种布施”、“七种布施’、“八种布施”、“十种布施”等。
“三种布施”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是饮食布施,中品是珍宝布施,上品是生命布施。按照《解深蜜经地波罗蜜多品》的说法,“三种布施”又为:“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再者,外施、内施、大施也为“三种布施”。《佛说譬喻经》指出:“何谓三施?外施、内施、大施,是为三施。衣食珍宝,国土妻子,是为外施;肢体骨肉,头目脑髓,是为内施;四等六度,四谛非常,十二部经,为众生说,是为大施。求道三法,三施具足,乃疾(快速)得佛。”
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布施中,我们大致可以理出这样的头绪:最基本的是救度众生生存之苦的“财布施”,进一层为解脱众生精神之苦的“法布施”,最高一档为献出自己生命内脏的“内布施”。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曾经舍身饲虎,救活了好几只生命垂危的饿虎母子。现在世界各地,人们为了爱心,经常有献出自己肾脏,移植给肾病患者的报道,从佛门布施视角看,就是所说的“内布施”了。目前,国内提倡死后捐献内脏、角膜等,同样也是爱心布施的体现。世上自然不必人人信佛,但佛门提倡的布施和爱心,对于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却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为什么佛门要提倡布施,并把布施定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之首呢?从小乘教义看,布施原是为了破除个人的种种贪吝,并借此免除未来世的贫困落魄。《翻译名义集》说:“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而大乘佛教则高屋建瓴,扩大视野,除了用以破除悭贪,还与普度众生的教义紧密相连。《六度集经》这样指出:“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救护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
从表面或个人得失看,布施者似乎这也损失,那也损失,好像是吃了什么大亏,其实这是带着悭贪眼光看问题的必然结果。而布施所要度脱的,正是这种束缚自身手脚,不能得大自在的悭贪之心。明旸大和尚曾对“布施度悭贪”有着这样一段发挥:
布施度悭贪,布施意为普舍。人们都有悭吝,不舍,贪得无厌之心,对于钱财物质,不但不肯施舍给人,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得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来贪求财物,做出种种恶业,感召恶报。圆瑛法师平时开导弟子们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把这两句话,记在心里,会有好处。菩萨修行布施度,就是对治众生悭贪罪恶之心。
这是十分明智的说法。因为布施得来的,是心的慰藉,精神上的升华,品格上的提高,这才是真正千金难买,万金难求的。据笔者所知,大居士丰子恺先生平时乐善好施,凡是家里的书画杂物,友好们只要喜欢,他往往都能随缘而施,毫不吝惜,显示了一个高人雅士的恢弘气度,其对世事浮云的深邃洞察力和处之泰然的睿智,不是一般的芸芸众生所能望其项背的。
再从另一头说,老子不也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当然,佛门布施的智慧,则又在于度脱此岸作茧自缚的悭贪之心,趋于彼岸的大自在、大解脱,可谓和老子没有共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