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23
话佛93章23
隐约记得,古时有人问天台山国清寺诗僧寒山说:“有人骂你辱你欺你,该怎么办?”寒山笑笑回答:“人来骂你辱你欺你,你且忍他容他让他,过些日子看他。”并作诗偈道:
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寒山子的这种人生哲学,看去好似大有今天所谓的阿Q精神,其实充满为人处世的机智,甚或竟至有着那么点狡黠。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既然有人平白无故地来骂你辱你欺你,那么其人必非善类,不是胸襟狭小,欺善怕恶之徒,就是没有学问修养,粗暴浮躁之辈,对于这种人,你还与他较长论短,争个什么?岂非多此一举,自讨苦吃?反倒不如对他包涵容忍,不动声色,过些日子再看他的下场,来得省事。
寒山子是唐代高僧。史书记载,唐代另有一个名叫娄师德的大臣,一次与人发生争执,人家唾了他一脸的口水,他却连擦也不擦,让口水慢慢自行干掉。因为娄氏深知,如果一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对对方的愤然不满情绪。娄师德的这一唾面自干、忍而又忍的雅量,可谓古今中外忍让克制的典范,暗契佛门忍辱的教义。
打开《世说新语》,王蓝田忍辱自制的故事,竟是那么地诙谐和滑稽,充满着一种幽默的意味: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蓝田本是个急性子,然而在必要时,他却又有面壁不动、让人痛骂发泄的雅量。否则两强相碰,谁也不知会闹出个什么结局,又何苦来?
孔子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也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宋黄庭坚则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可见忍辱的睿智,在于负重。佛门释子,要担负起普度众生的重任,若非养成忍的能耐,遇事即与人起争忿之心,便就什么也说不上了。这真是:“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
在佛门中,“忍”为“羼提”的意译。《成唯识论》说:“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可见安于受辱受苦而无怨言之外,“忍”的含义,还包括了认可佛教的真如信仰在内。可是平时所说的忍,意义多偏向于“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而尤以“耐怨害忍”为最不容易做到。
中国大乘佛教从来认为,修菩萨行的人要以“六度”作为船筏,借以普度众生,共抵彼岸。“六度”中有一度,就是“忍辱”。对于“忍辱”,我的皈依师明旸大和尚在《香港佛教》第339期《菩萨行的内容——六度万行》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发挥: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一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心中只图报复雪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嗔心习气最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每逢可嗔的环境到来,要紧抓住这个关口,用最大的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动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蜜,可以度脱嗔恨之心。
同时并列举“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五种忍辱法门。
佛门忍辱容让是大学问,中有大智慧。至今好多庙里大肚弥勒佛佛龛前,还清楚地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具有深邃的哲理,无限的妙趣。
既然忍辱容让的目的,在于负重而度脱嗔恨之,并由此而养成宽宏的雅量,容让的美德,岂非功德无量?
由此及彼,明代学者陈宪章(白沙)有《忍字箴》说:
七情之发,唯怒为遽。
众怒之加,唯忍为是。
当怒火炎,以忍水制。
忍之又忍,愈忍愈励。
过一百忍,为张公艺。
不乱大谋,乃其有济。
如其不忍,倾坏立至。
试想,如果社会上人们都为些许小事琐事而怀恨在心,矛盾就会积久而发,以至冤冤相报,有损安定团结;相反,如果在人民内部,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提倡些以德报怨,以诚待人,遇事彼此忍让,那么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类就能在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静谧环境里优游地安居乐业,又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菜根谭》说得好:“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若非大的原则问题,诸君何不以忍受为药物,作一番纯净自己灵魂的省修?
当然,“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引而申之,这又是“忍”的另一妙用了。
若从这里再翻出一层,你还将学会闭起一只眼睛看别人的本领。这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在睁开的一只眼睛里,你将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闭起的一只眼睛里,你将对对方的不足和隐私,抱着“难得糊涂”的机趣,装聋作哑。当然,对方如若是你的朋友,一旦过失沉沦,你就非但不能装聋作哑,听其堕落,并且还要猛喝一声,当头一棒,使其立时醒悟。然而,这毕竟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不懂得这一点,把别人的缺点和隐私都打听得一清二楚,到处张扬,那你就非得失尽朋友,变成孤家寡人不可。
由此可见,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眼开眼闭,难得糊涂,这里面真也大有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