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42

作者:洪丕谟 字数:1871 阅读:8 更新时间:2016/06/09

话佛93章42

报载社会上十八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又出现上升势头。尤其使人担心的是,刚十岁出头的小学生和十四到十八岁女性性犯罪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在有害影视作品以及黄色书刊读物的不良影响下,导致学生不安心学习的结果。
  学生不安心学习,自然学不出好成绩,相反弄得不好,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样道理,农民不安心种田,工人不安心做工,知识分子不安心脑力劳动,都会因走火入魔而导致种种或轻或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
  然而,“安心”一词的解释,不仅指定下心来,集中思想学习或工作,又有其他多种多样的解释。《墨子·亲士》说:“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这是说安宁而没有干扰的心情。《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有:“他为的是大爷不在家,安心和我过不去。”这里的“安心”,又系指的是故意、存心了。
  不过,佛门所谓“安心”,却又别有奇彩。当年,禅宗初祖用“壁观”之法教人安心。我们且看他的方法:“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用面壁坐禅之法,让人断绝一切内外的攀缘和牵挂,从而入于安心之境,外魔不扰。
  当年,弟子慧可问达摩禅师:“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回答:“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妙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愣了好长一会儿,才恍然大悟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才宣称:“我已给你安心好了。”
  后来,慧可接受达摩衣钵,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这里,禅宗以“了不可得”,也就是心无所求为安心法门。正如禅宗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所说那样:“亦不捉心,亦不看心……离心无别有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说明一心具足万法,不必离心求佛,更不必有意地去“捉心”、“看心”,因为这样反会惑乱其心,走向反面。
  禅宗之外,其他各宗也多有相应的“安心”法门。天台宗以修习止观、圆融三谛为“安心”法。三谛为空、假、中,也称“三观”。净土宗有“总安心”、“别安心”的不同。厌娑婆世界(人世间)之苦,喜极乐世界之乐而修厌欣观,发菩提心为“总安心”;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为“别安心”。
  佛门“安心”,既可视作修行的手段,也可视作修行的目的。安心要任其自然,淡于世事,不作非分的想象和追求,这样心就自然安静下来而入于定境了。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录有这样一副书斋楹联道:
  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祛病方。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政治高压、商品经济发展迟滞、物质生产极不丰富且分配严重不公的情况下,佛门以与世无争无求之法,向内心觅求安乐清净的佛境,自有其取得心理平衡的可取的一面,智慧的一面。
  目前,虽然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和世界先进国家比较,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追求高消费的物质享受,无疑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合我国国情的。为此,我们借鉴“无求”,提倡无私奉献,或多奉献、少索取,让全国人民安下心来,思想上不开小差:读书的把书读好,种田的把田种好,做工的把工做好,教书的把书教好,搞科研的把科研搞好,一切从我做起,那么祖国未来的光明灿烂,将是不会太遥远的。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这种只知奉献,于名利无求的精神,无疑是明智的,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话佛93章41 下一篇:话佛93章43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