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佛93章43

作者:洪丕谟 字数:2054 阅读:15 更新时间:2016/06/09

话佛93章43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这个日常生活修行中的捣乱分子,简直和道形影相随,寸步不离,并且常常变换着面孔出现,有时穷凶极恶,凶相毕露,有时花枝招展,媚若处子。
  说穿了一句话,所谓“魔”,就是一切惑乱身心、妨碍修行,让人误入歧途的诱惑和迷障。佛门所说,尤其重在克服心理上所生的种种魔。所谓“走火入魔”,就是说,当修行者一旦思想走了神,便入于魔境了。当年释迦牟尼在成道前夕,就为后人留下了降伏各种各样魔军的传说。又如高僧鸠摩罗什“初得《放光经》,始就披读,魔来蔽之,唯见空牍,什知魔所为,誓心逾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梁高僧传》)。
  佛典对于魔的说法,真是不一而足,显示了佛门对于修行者的种种提醒,可谓爱护备至。《大智度论》第五卷就说到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四魔”。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种根本烦恼为烦恼魔;色、受、想、行、识“五阴”所生身心烦恼为阴魔;断“命根”为死魔;他化自在天主魔波旬为天魔。魔事一生,心入地狱,便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更不用说是修行。据说,欲界诸天中的魔波旬魔王,常爱率领魔众来到人间破坏佛法,“劝人造恶,令退善根,不令生离欲界”。离欲就入于佛,染欲就入于魔。
  佛门有魔,基督教则有魔鬼。魔鬼原为上帝所造天使,后因不安本分,妄想和上帝试比高低,终于堕落而成魔鬼。魔鬼虽然堕落,可却仍然具有超人的本事,并且还专门抵挡上帝,诱惑人们犯罪。可是毕竟正能克邪,所以最终,坏事做尽的魔鬼,将在世界末日到来之时被投进火湖,受那永远也受不完的永久之刑。
  上帝教人从善,魔鬼诱人作恶。只要善与恶的斗争一天没完,上帝和魔鬼的斗争就一天不会止歇。真善美从来就是在和假恶丑的对立斗争中存在的,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真为善为美了。
  当年郑板桥《为侣松上人画荆棘兰花》诗说: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
  有兰花就有荆棘。当年侣松上人门径有芳有秽,可却不碍侣松上人的高洁形象,关键还是在于对外道天魔的冷眼相看,看破它的种种变换手法,从而把魔事转为佛事,这就全凭智慧行事了。
  其实,对于魔的看透,也仅仅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你不放逸自心,不沉湎于酒色,不沾沾于物欲,不忧喜于宠辱,可是这样执著地看破对付的结果,非但显得有点太累,弄得不好,还仍然会有跌进贪欲泥坑的可能。故而,佛门更高的智慧,在于入于心的涅槃空灵之境,如此则非唯一尘不染,亦且贪、嗔、痴于我何有哉而入于佛的“常乐我净”之境了。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子思也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仅中国人讲究慎独,外国人也同样讲究洁身慎独,德谟克里特不就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些都是拂拭明镜的“有为”之法。“有为”法是执著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灵而本无一物,那就连得有为的拂拭之功,也没有用武之地而入于“无为”了。
  唐太宗在《圣教序》中曾说:“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霞明珠,讵能方斯朗润?”佛心清华朗润,真是无物可比,无物可方。《小窗幽记》就别具幽趣地说:“独坐丹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摩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濛濛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可谓亦道亦佛,佛道交融,这就近乎没有执著拂拭的无为之境了。
  然而,无为之境须从有为中来。呼啦啦似大厦倾,当年杨朔的《海市》书后就有过这样的味道之言:“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只有和魔打过交道,看破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种种魔事,然后才能迎来心理上真正的空灵涅槃,达到无尘可染之境。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话佛93章42 下一篇:话佛93章4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