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全国上下,从家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而把当年的高考题《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 五、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做掌握重心法. 要领一:文章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中。如《难忘的一天》、《难忘的时刻》、《难忘的日子》、《难忘的一件事》等题目虽不同,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审题时只要扣住“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它不必多加考虑。 要领二: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 比如《桥》《路》《蜡烛》《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审题时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六、反向思维法—穿透障碍法 比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 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教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奔流,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七、逆向入题法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完成审题立意任务,但是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贸然下笔.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攻坚,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这种审题方法和反向思维法同样都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审题,不同之处是,反向思维法是指从正面无法入题,而改从反面入题,以求快速完成审题任务,逆向入题法则是正面可以入题,而有意不从正面入题,改从逆向入题,立意不但求快,而且求新。 譬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就是好",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运用逆向入题法审题,常常能收到良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从逆向入题确定的论点,只是在某个特定情况下,对某个特定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但不是常理,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八、数学配方法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 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 像《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师长的教导、亲人的关怀、也可以是朋友的帮助。 《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